
亦作“ 蛟鰐 ”。1.蛟與虬。亦泛指水族。 唐 孟郊 《峽哀》詩之三:“石劍相劈斫,石波怒蛟虯。” 唐 韓愈 《劉生詩》:“青鲸高磨波山浮,怪魅炫曜堆蛟虬。” 金 趙秉文 《遊華山寄元裕之》詩:“五鬣不朽之長松,流膏入地盤蛟虯。”
(2).比喻奸邪之臣。 沉宗畸 《題高麗闵王妃遺像編》詩:“驪龍睡熟蛟虬舞,宗祊不絶垂如縷。”
見“ 蛟虯 ”。
“蛟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指代
指“蛟”與“虬”兩種傳說中的龍類生物,也泛指水族。蛟是古代傳說中能引發洪水的龍,虬則指有角的龍或幼龍。
比喻義
引申為奸邪之臣,常用于文學作品中暗喻權謀争鬥或政治腐敗。
如需更詳細例證或古籍原文,可參考《全唐詩》或相關古典文學研究資料。
《蛟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傳說中的一種龍類動物。它原指一種神秘而強大的水生怪獸,又稱作“龍虬”。在古代神話傳說中,蛟虬通常被描繪為體長數丈、有龍首蛇身,常居于江河水域中。人們用蛟虬這個詞也常常比喻形貌強硬或作亂的人或事物。
蛟虬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蛇(蟲類的一種)和龍(古代神話中的龍)。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蛟虬》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和神話傳說。在古代,人們相信蛟虬是一種神秘而神奇的存在,是水中的至尊,具有非常強大的力量。因此,這個詞常被用來形容非常強勁或強大的事物。
蛟虬的繁體字為「蛟虬」,拆分部首和筆畫數與簡體字相同。繁體字主要在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使用,與簡體字在形狀上有所不同。
在古代,蛟虬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一書中,蛟虬的寫法為「皁巳(jǐ)合從蟲,象形。」這表示其象形化的字形,表示其像蛇又像龍的形态。
1. 他的勇氣如同蛟虬一般,無法征服。
2. 這座建築物的設計風格和外觀都像一條蛟虬。
3. 他的力量使他看起來像一條蛟虬。
組詞:蛟龍、巨蟒、蜿蜒、蜿蜒曲折
近義詞:水蟒、水龍、水蛇
反義詞:柔弱、懦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