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麋群践踏过的田地。《后汉书·郡国志三》“有 长洲泽 ” 刘昭 注引《博物记》:“千千为羣,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麋畯。民人随此畯种稻,不耕而获,其收百倍。”
“麋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解释如下:
麋畯(拼音:mí jùn)指麋鹿群践踏过的田地。根据《后汉书·郡国志三》刘昭注引《博物记》记载,麋鹿成群活动时,会挖掘草根,将土地踩踏成泥泞状态。这种被麋鹿“加工”后的土地适合直接种植水稻,无需耕作即可获得百倍收成,因此被称为“麋畯”。
如需进一步了解发音、近义词或原文引用,可参考《后汉书》及相关注疏文献。
麋畯(mí jùn)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鹿角的尖端。麋指的是麋鹿,畯指的是尖端。因为麋鹿的角尖是尖细的,所以得名为麋畯。
麋畯的拆分部首是鹿(lù)和異(yì)。鹿的拼音是“lu”,異的拼音是“yì”。 麋畯的总笔画数为18,鹿部的笔画数为8,異部的笔画数为10。
麋畯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形象地描述了麋鹿角尖的形状。在繁体字中,麋畯仍保持不变,不出现任何变形。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存在一定的变化。麋畯的古代写法为「麋」,其中“”为特定的古代字形,代表着鹿的形状。
1. 他穿过树林,发现了一只鹿的麋畯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2. 在传统文化中,麋畯往往被用来象征勇猛和阳刚之气。
组词:麋鹿、麋角、麋鹿角
近义词:鹿角、角尖
反义词:圆润、钝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