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nk(or title)of nobility] 君主國家封貴族的等級
爵號,官位。《禮記·禮運》:“合男女,頒爵位,必當年德。”《逸周書·武稱》:“命吏禁掠,無取侵暴,爵位不謙,田宅不虧,各寧其親,民服如化,武之撫也。” 晉 葛洪 《抱樸子·論仙》:“夫有道者,視爵位如湯鑊,見印綬如縗絰。” 唐 韓愈 《答窦秀才書》:“高可以釣爵位,循次而進,亦不失萬一於甲科。”《紅樓夢》第一二○回:“他既不敢受聖朝的爵位,便賞了一個‘文妙真人’的道號。”
關于“爵位”的詞義解釋如下:
爵位是古代君主授予貴戚或功臣的封賜等級,用以區分身份、權力和地位。其核心内涵為“封建等級制度下的封號體系”,主要包含公、侯、伯、子、男五等。該詞最早與周代禮制密切相關,後成為曆代王朝沿用的制度。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制度、詞源考證及國際對比,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可參考《禮記·禮運》《逸周書》等文獻。
爵位是指貴族在封建社會中的地位等級和榮譽稱號。
“爵位”由“爪”和“宀”兩個部首組成,總筆畫數為14。
“爵位”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樂書》中,起初是指貴族在祭祀活動中的地位。隨着社會的發展,爵位逐漸演變為表示貴族身份和社會地位的稱號。
繁體字為「爵位」。
古時候漢字寫作「爵位」,沒有太大的變化。
他因為出色的功績獲得了顯赫的爵位。
爵級、爵位制度、降爵位、晉爵位
爵號、封號、貴爵、爵階
庶民、平民、平等、平民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