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檢點,自我約束。 宋 嶽飛 《辭男雲特轉恩命第二劄》:“以孱陋之資,将軍旅之衆,顧惟匪稱夙夜,惶懼惟恐,檢飭修省,有所未至,不足以服衆。”《明史·蜀獻王椿傳》:“自 椿 以下四世七王,幾百五十年,皆檢飭守禮法,好學能文。”
(2).整治。 清 曾國藩 《台洲墓表》:“饎爨必躬,在視必恪,賓祭之儀,百方檢飭。”
“檢饬”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檢點、自我約束
指通過自我反省和約束來規範言行,強調修身養性。例如《明史》中提到蜀獻王後人“檢飭守禮法”,體現家族成員注重自我約束。宋代嶽飛在奏劄中也用此詞表達嚴于律己的态度。
整治、整頓
側重對事物或禮儀的規範管理,如清代曾國藩《台洲墓表》中“賓祭之儀,百方檢飭”,指對祭祀儀式的嚴格整治。
《檢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審查、考察,用于指檢查事物的真實性和可行性。它可以用來描述對某一問題或情況進行仔細觀察和評估的過程。
《檢饬》這個字由“⻊”、“⺣”、“⻎”、“饣”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屬于左右結構的部首,“⺣”、“⻎”屬于上下結構的部首。它一共由20個筆畫組成。
《檢饬》這個字的來源較為複雜,包含一定的曆史沿革。其“⻊”部分原為車的古字形,意為移動。而“⺣”、“⻎”則分别代表了手和食物。車作為一種工具,手作為操作工具,食物代表了生活所需。通過這三個部分的組合,寓意了對事物進行全面考察和檢驗。
《檢饬》這個字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檢饬”,保持了原字的結構和意義。相對于簡體字來說,它的形狀更加繁複,更具藝術感。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存在較大的差異。《檢饬》這個字在古時候的寫法較為複雜,有些變體的形狀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這進一步表明漢字的演變和發展過程。
1.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需要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檢饬,确保其準确性和完整性。
2. 在制定決策之前,我們應該對相關數據進行仔細檢饬,以确保判斷的準确性。
檢讨、檢驗、檢查、審飾、審酌、審視
檢查、審查、考察、審議、考核
輕視、忽略、放任、大意、任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