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和順,和悅。《詩·大雅·抑》:“視爾友君子,輯柔爾顔,不遐有愆。” 毛 傳:“輯,和也。” 鄭玄 箋:“柔,安。”
(2).引申為安撫。 宋 沉遼 《東上閣門使康州刺使陶公傳》:“治 廣源 時,病寝劇,數請老矣,猶區區以恩德輯柔羣丑,保其孤城。”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四:“唯幅員既廣,輯柔為難,世之鎮邊庭、受疆寄者,能不忘當日披荊闢土之勤勞,庶同我太平永永無極。”
“輯柔”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í róu,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和順、和悅
指态度或性情溫和柔順,常用來形容與人交往時的謙和之态。例如《詩經·大雅·抑》中的“視爾友君子,輯柔爾顔”,意為以和悅的态度對待君子。
引申為安撫
在曆史文獻中,“輯柔”也用于描述通過懷柔政策安撫他人或群體。如宋代沈遼《東上閣門使康州刺史陶公傳》提到“以恩德輯柔羣丑”,即用恩德安撫部衆。
《詩經》中的引用
《詩經·大雅·抑》最早使用該詞,強調待人接物時的溫和态度,毛傳注解“輯,和也”,鄭玄進一步解釋“柔,安”。
曆史文獻中的延伸
清代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中以“輯柔”表達治理邊疆時的安撫策略,如“輯柔為難……披荊辟土之勤勞”。
現代語境中,“輯柔”多用于文學或學術領域,側重其古典意涵,較少出現在日常表達中。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誤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演變脈絡,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獻。
《輯柔》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整理、收集和編輯某種軟弱、溫柔或柔和的事物。集中表示将分散的柔和元素聚集在一起。
《輯柔》這個字由兩個部首和16個筆畫組成。其中,“辛”是左邊的部首,“木”是右邊的部首。
《輯柔》是一個比較古老的漢字,它的形狀和結構變化不大。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它保留了古代的字形和寫法。在繁體字中,它的形态為“輯柔”。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裡,字形更為簡潔,沒有現代漢字中的一些繁複結構。關于《輯柔》這個字,古人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義是相似的。
1. 他在文集中輯柔了許多古代的詩詞。
2. 這個畫展是按照輯柔的風格來布置的。
- 編輯:整理和修改文稿或資料。
- 集中:聚集在一起。
- 分散:散布在不同的地方。
- 收集:把分散的東西聚在一起。
- 整理:整齊地擺放或梳理。
- 脫散:解散或分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