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学的意思、灭学的详细解释
灭学的解释
消灭学术。指 秦始皇 焚书坑儒。 汉 蔡邕 《宗庙迭毁议》:“左中郎将臣 邕 议,以为 汉 承 秦 灭学之后,宗庙之制,不用 周 礼。” 南朝 梁 沉约 《修定乐书疏》:“窃以 秦 代灭学,《乐经》残亡。”《隋书·经籍志一》:“遭 秦 灭学,至 汉 ,唯 济南 伏生 口传二十八篇。”
词语分解
- 灭的解释 灭 (滅) è 火熄:熄灭。 消失,丧失:灭口。灭亡。不可磨灭。灭族(古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犯罪,株连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等亲属,都被一起杀掉)。 淹没:灭顶之灾。 亡明着 笔画数:; 部首:火; 笔
- 学的解释 学 (學) é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学生。学徒。学习。学业。学友。学者。学阀。学制。学历。学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 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简称“学”
网络扩展解释
“灭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拼音:miè xué,由“灭”(消灭)和“学”(学问)组成,字面意为“消灭学术”。
- 核心指向:特指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即通过焚烧典籍、坑杀儒生等手段摧毁学术传承。
2.历史背景
- 秦朝统一后,为加强思想控制,焚烧六国史书及诸子百家著作,仅保留实用技术类书籍,并坑杀数百名儒生,导致大量文化典籍失传。
- 汉代蔡邕曾提到“汉承秦灭学之后”,表明汉代制度受此事件影响,未沿用周礼。
3.延伸意义
- 文化消亡:形容学问、文化的衰落或断绝,如南朝沈约提到“秦代灭学,《乐经》残亡”。
- 社会批判:用于批评不重视教育、破坏知识传承的现象。
4.使用场景
- 多用于历史讨论或文化批评,如描述古代典籍散佚时称“遭秦灭学”,或警示当代忽视教育的后果。
5.相关文献
- 《隋书·经籍志》记载秦灭学后,汉代仅靠伏生口传《尚书》二十八篇,可见其影响深远。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宗庙迭毁议》《修定乐书疏》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权威历史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灭学的意思
灭学是一个成语,意为“消灭学问”或“扼杀学术研究”。它通常用来形容某种力量或行为对学问的阻碍、破坏或压制。
灭学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灭学的拆分部首是火(火),笔画数为7画。
灭学的来源
灭学最早出自于《汉书·郑众传》。故事中,郑得功参加科举考试,但因得罪了权贵而无法通过考试。郑得功感叹道:“吾闻子贡(颜子)之‘能理而不能言’,吾必为灭学之后矣。”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有学问,但由于言辞不当无法表达出来,因此注定要消失于学术之中。
灭学的繁体
灭学的繁体字为滅學。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汉字“学”写作“學”,没有现代简化字的写法。
灭学的例句
1. 这位学者因政治原因被迫离职,真是一次灭学的事件。
2. 士人的才华被压制,导致整个社会陷入了灭学的状态。
灭学的组词
1. 停学:学习中断,停止学业。
2. 废学:取消学校或学习机构的设立。
3. 空学:没有实质内容或没有价值的学问。
灭学的近义词
阻碍学问、扑灭学问、抑制学术研究、打压学术自由。
灭学的反义词
发展学问、促进学术研究、鼓励学习、推动学术进步。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