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勸賞的意思、勸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勸賞的解釋

(1).樂于行賞。《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古之治民者,勸賞而畏刑。” 杜預 注:“樂行賞而憚用刑。”《吳子·料敵》:“厚其父母妻子,勸賞畏刑,此堅陳之士,可以持久。”

(2).獎賞。《尉缭子·兵教上》:“凡明刑罰,正勸賞,必在乎兵教之法。” 唐 韓愈 《上宰相書》:“此所謂勸賞不必徧加乎天下,而天下從焉者也。” 宋 嶽飛 《奏辭建節第四劄子》:“方今戎馬侵擾,而誤恩若加於人,深慮名器不重,勸賞不實,何以厭服公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勸賞(quàn shǎ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獎賞進行勸勉”,強調以物質或精神獎勵引導他人遵從特定規範或完成目标。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左傳·襄公十四年》中“賞以春夏,刑以秋冬”的治國理念,後逐漸形成制度性表達。

從構詞角度分析,“勸”本義為鼓勵、倡導,《說文解字》釋作“勉也”;“賞”指賜予功勳者財物,《禮記·月令》鄭玄注雲“賞謂有功德者,有以顯賜之也”。二者結合後,詞義聚焦于“以獎代罰”的激勵方式,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君王賞賜功臣或官吏推行政策的場景,如《資治通鑒》載宋太祖“勸賞士卒,人皆感奮”的治軍策略。

在語義演變中,該詞衍生出兩層引申義:一是指代制度化的獎勸機制,如《周禮·天官》所述“以八柄诏王馭群臣……五曰賦,六曰予,七曰奪,八曰生”,其中賦、予即屬勸賞範疇;二是擴展至社會教化層面,如清代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提出“勸賞行而廉恥立”,強調正向激勵對社會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

網絡擴展解釋

“勸賞”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包含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樂于行賞
    指統治者或将領主動推行獎賞制度,以此激勵人心。此用法強調通過獎賞表達對行為的鼓勵态度,常見于治國、治軍場景。

    • 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提到“古之治民者,勸賞而畏刑”,杜預注釋為“樂行賞而憚用刑”,體現賞罰分明的治理原則。
    • 《吳子·料敵》中“勸賞畏刑”,說明通過獎賞與刑罰結合來穩固軍心。
  2. 獎賞本身
    直接指代獎賞的行為或具體賞賜物。

    • 例:《尉缭子·兵教上》強調“明刑罰,正勸賞”,将賞罰作為軍事訓練的核心。
    • 唐韓愈《上宰相書》提到“勸賞不必徧加乎天下”,指獎賞無需普遍施與,仍能發揮激勵作用。

二、詞源與用法

三、現代關聯

該詞屬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但“賞罰分明”“激勵制度”等概念與之相關。需結合具體古籍語境理解其内涵。

如需更詳細文獻例證,可參考《左傳》《尉缭子》等原著或權威注釋版本。

别人正在浏覽...

白鶽八面受敵薄曬邊寨不雌不雄不知起倒蔡襄草木愚夫常則是穿孔達典打號丁令第三人稱房圖拊綏弓靶詭然過步簧管腳印角躍金鞲蹶劣軍防廓定蘭盆撈稻草累葉兩宋遼薊列布嫠節籠中之鳥鹭朋鷗侶驢友謾與懵騰羃曆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内阋凝凝牛竪陪輿被褐奇伎情不自勝青鸬青雲心卻回驅放掃兀食籮聽戲通晐外籀微報虓暴遐蘇鞋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