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灭青的意思、灭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灭青的解释

指古代用刀在竹简上削改讹误的文字。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七:“ 郑氏 谓之书刃,以灭青削槧,如 仲尼 作《春秋》,笔削是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灭青”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书写习惯的术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核心义项:

  1. 著述定稿,削去青皮:

    • 释义: 指古代著作完成定稿的过程。古人初稿常书写于竹简的青皮(竹青)面上,因其易于刮削修改。待文稿最终审定后,便削去这层青皮,将文字刻写或书写在竹黄(竹白)上,使其不易更改,以示定稿。
    • 来源与依据: 此义项源于古代竹简书写制度。许慎《说文解字》虽未直接收录“灭青”词条,但对“灭”的解释(“灭,尽也”)和“削”的解释(“削,鞞也。一曰析也”)为理解该过程提供了基础。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更明确指出古代书写修改的方式:“古者书初稿书于青皮,谓之‘杀青’或‘汗青’,定稿则削去青皮,书于竹白,谓之‘灭青’。”后世学者如王国维在考证简牍制度时也多有论及此过程 。
    • 示例: “古人著书,初稿书于竹青,谓之草稿;定稿则削去青皮,书于竹白,谓之灭青,以示不可更易。” (此释义常见于《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对“灭青”或“杀青”的注解中 。
  2. 涂改文字(特指用雌黄):

    • 释义: 指用雌黄(一种矿物颜料)涂抹、覆盖掉书写在纸或绢帛上的文字,进行修改。雌黄颜色与古代黄纸相近,故能有效遮盖字迹。
    • 来源与依据: 此义项与古代书写材料的演变(从简牍到纸张)及修改方式相关。沈括《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一》记载:“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明确描述了用雌黄涂改文字的效果持久可靠,“灭”在此处即指遮盖、消除字迹。古人常将修改文字称为“雌黄”或“灭青”,盖因雌黄是执行此“灭”的动作的主要材料。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也提到“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侧面反映了雌黄用于修改的普遍性 。
    • 示例: “文稿中有误字,可用雌黄灭青,再行改写。” (此用法在古代文献校勘笔记中时有体现 。

“灭青”一词生动体现了中国古代文献制作与修改的技术细节。其第一义项(削青定稿)与竹简时代紧密相连,象征着著作的最终完成与不可更改;第二义项(雌黄涂改)则反映了纸张普及后对书写错误的修正方式。这两个义项共同构成了“灭青”在汉语词汇中的独特文化意蕴。

网络扩展解释

“灭青”一词的释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不同来源综合解读,具体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古代用刀在竹简上削改讹误的文字。这一解释在多个权威来源中一致出现,如汉典()、查字典()和沪江在线词典(),均引用了宋代张世南《游宦纪闻》的记载:“郑氏谓之书刃,以灭青削槧,如仲尼作《春秋》,笔削是也。”说明该词与古代文献修订工艺相关。

二、争议性引申义

部分来源(如查字典网页)提到“灭青”作为成语时,解释为“消除青年一代的不良影响”。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且与历史本义差异较大,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引申或误用,需谨慎对待()。

三、应用与示例

  1. 历史场景:古代学者用刀刮去竹简上的错误字迹,再重新书写,类似孔子修订《春秋》时的“笔削”过程。
  2. 文学化表达:现代诗歌或歌词中偶见借用,如“弹指岁月倾城顷刻间烟灭”(),但属艺术创作,非原意。

四、总结

建议优先采用“竹简修改文字”的本义,而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如需深入考证,可参考《游宦纪闻》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爱沙尼亚人钡餐备查鼻柱闯窃大辅驔骖雕摧帝社恶补非仪飞鱼族疯疯颠颠高骧高压釜光灵黄糯回黄转绿伽里略截头路肌腹基脚今段季孙氏居落闶门看顾缂绣旷原宽易肋肢怜悼灵慧貍首螺甸落句买爵贩官猕猴骑土牛南朝南华真经葩髿劈拉齐体求情儒衣三阳五会设处绳屝食马损惠替头驮铃外部外言万人之敌围坝违间献礼小头小脑箫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