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伯謙的意思、方伯謙的詳細解釋
方伯謙的解釋
(1853-1894)清末海軍将領。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福州船政學堂畢業,赴英國學習駕駛。後任濟遠艦管帶。豐島海戰時,畏敵駛逃,緻使被護送的運兵船被日艦擊沉。返回基地後又冒領戰功。在黃海海戰中臨陣脫逃。後被清政府斬首。
詞語分解
- 方的解釋 方 ā 四個角都是暗乃謀咝位蛄雒娑際侵苯撬謀咝蔚牧⑻澹骸模ㄒ喑啤胺階印保!邸 數學上指某數自乘的積:方根。平方。開方。 人的品行端正:方正。方直。 一邊或一面:方向。方面。 地區,地域:地方。
專業解析
方伯謙(1853年-1894年),字益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中國清朝末期北洋海軍的重要将領。其名字本身作為專有名詞,在漢語詞典中并無獨立釋義,但作為曆史人物,其含義需結合其身份、事迹及曆史評價來理解:
-
身份與官職:
- 方伯謙是清朝北洋海軍的高級軍官,官至濟遠艦管帶(艦長),屬副将銜(相當于準将或上校)。他是中國近代最早一批海軍專業人才,早年畢業于福建船政學堂,并曾赴英國留學深造,是北洋海軍“管帶”級将領中少數具有留學背景者之一。
-
曆史事件中的關鍵角色:
- 方伯謙的名字主要與中日甲午戰争緊密相連,尤其是黃海海戰(1894年9月17日)。在此戰中,他擔任北洋海軍巡洋艦“濟遠”號的管帶。海戰後期,“濟遠”艦在遭受日艦攻擊、艦體受損後,脫離了戰場,返回旅順基地。
-
曆史評價與争議的核心:
- 方伯謙的名字在曆史語境中,常與“臨陣脫逃”的指控相關聯。黃海海戰後,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向朝廷報告,指控方伯謙在戰鬥中率先逃跑,導緻艦隊陣型混亂,影響了戰局。清廷據此下令将其軍前正法(斬首),于1894年9月24日在旅順處決 。
- 此事件成為近代史上一樁重大公案。後世對其評價存在争議:官方史書(如《清史稿》)和主流觀點多采信清廷判決,認為其行為确屬臨陣退縮;但也有部分研究者和後人(尤其其家鄉福建)為其辯誣,認為指控證據不足,或逃跑系因艦隻重傷、力戰不支後的無奈之舉,其被處決可能涉及派系鬥争或作為戰敗責任的替罪羊 。
總結其“意思”:
從曆史人物角度,“方伯謙”代表了一位在中國近代海軍建設初期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在決定國家命運的甲午海戰中因疑似“臨陣脫逃”而被軍法處決的悲劇性将領。他的名字已成為甲午戰争研究中的一個标志性符號,象征着清軍内部的矛盾、指揮系統的混亂以及戰争失敗的慘痛教訓,其生平與結局也持續引發着關于曆史評價、責任歸屬與個體命運的讨論。
參考資料來源:
- 戚其章. 《甲午戰争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姜鳴. 《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 《北洋海軍檔案》.
- 《清史稿·列傳二百四十八》.
網絡擴展解釋
“方伯謙”一詞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作為曆史人物的“方伯謙”
方伯謙(1853/1854-1894)是清末北洋水師将領,字益堂,福建福州人,其生平經曆與争議如下:
-
早期成就
- 中國近代海軍先驅:福州船政學堂首屆駕駛班畢業生,首批赴英留學生之一,主持修建旅順炮台,參與制定北洋水師章程。
- 實戰表現:豐島海戰中率“濟遠”艦以一敵三,初期受清廷嘉獎;黃海海戰中因戰艦中彈嚴重退出戰場。
-
争議與結局
- 臨陣脫逃指控:黃海海戰中被指“牽亂隊伍”,導緻艦隊陣型潰散;豐島海戰後被揭露冒領戰功,最終以“臨陣退縮”罪名被清廷斬首。
- 曆史評價分歧:部分資料稱其為中國海軍近代化奠基人之一,也有記載批評其畏戰行為。
二、作為詞語的“方伯謙”
部分詞典(如、9)将其解釋為成語,由“方伯”(古代官職)與“謙”(謙虛)組成,形容身居要職者保持謙遜态度。但需注意:
- 此用法缺乏廣泛認可,權威曆史資料均指向人物本身,可能為詞典編纂誤解或混淆。
“方伯謙”主要指清末将領,其生平兼具開創性貢獻與重大争議。若在文獻中遇到該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指向人物或衍生詞義。建議參考權威史料(如)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奧庰扒扠百念皆灰白肉邊都波競不振澄漠酬功給效大哥大丹宮甸甸鵰睨耋艾疊地丁字步動筆杜陵野客餓虎吞羊房中犯政高接诖僞龜陰田海上寒壻賄門回音壁壺峤棘林經實捐本逐末駿大孔釋卵覆鳥飛馬複令袤僻毛子門下省餒才破釜歉褊锓棗丘阜栖翔榮養柔輭阮元瑜善善惡惡攝守攝召數喇説嘴郎中訟系陶然龆丱提刀弄斧伍老仙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