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入庠的意思、入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入庠的解釋

明 清 時,儒生經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為生員,謂之“入庠”。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甲戌狀元·征夢》:“ 杏源 自夢譴後,即得心疾,亦入庠為諸生,而性理狂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入庠(rù xiá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特指古代學子通過考試進入官辦學校,成為生員(秀才)的過程。以下從權威詞典與文獻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入庠”指通過科舉考試的初級選拔(如縣試、府試、院試),獲得進入地方官學(州、府、縣學)的資格,成為“生員”。

“庠” 本義為古代學校名稱,周代稱地方學校為“庠”,後世泛指官辦儒學機構。

來源: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将“庠”釋為“古代學校名”,并指出“入庠”即“明清時經考試取入府、州、縣學” 。

《辭源》(商務印書館)明确“庠”為“周代學校名”,後引申為“地方所設學校” 。


二、曆史背景與制度内涵

  1. 科舉制度的關鍵環節

    “入庠”标志着取得科舉功名的起點。生員可享受免徭役、見官不跪等特權,并進一步參加鄉試(考舉人)。

    來源: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指出,童生通過院試後“入庠”成為生員,是科舉晉升體系的基礎環節 。

  2. 官學教育的準入資格

    地方官學(府學、州學、縣學)是培養科舉人才的核心機構,“入庠”即獲得官方認可的學子身份。

    來源:

    《中國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記載,“庠”在明清時期為官學代稱,“入庠”代表正式進入國家教育體系 。


三、用法與文獻例證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http://www.hydcd.com/
  2.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3.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4. 《中國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5.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網絡擴展解釋

“入庠”是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中的術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定義

“入庠”指儒生通過考試被錄取為府、州、縣學的生員(即秀才),标志着正式進入官方教育體系。

2.曆史背景

3.考試流程

儒生需依次通過:

  1. 縣試(由知縣主持);
  2. 府試(由知府主持);
  3. 院試(由省級學政主持),合格者方能“入庠”。

4.意義

5.文獻例證

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記載:“杏源自夢譴後,即得心疾,亦入庠為諸生……”(引自),說明“入庠”與生員身份的直接關聯。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科舉制度流程,可參考權威史料或地方志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暗戀寶蓮寶衢倍足綱兵厄不堪一擊充其量竄走擔水向河裡賣帝德凡馬泛埽符禳管情取跪叩貴騰酣紫換茬化人宮猾豎惛塞堅峭棘茨荊妻稽求就世蠲銷開可摳唆陵跨柳梢毛咕鬧咳咳拈撮骈首破爛遣車謙率啓白蚑蠕耆哲痊可嚷嚷慎小謹微石牛侍親首塗戍邊說來道去太君太陽角堂戺渟濙聽允提箱通間亡考鹹秩小重陽錫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