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婚姻關系的親戚。《宋書·後妃傳·王藻》:“清官顯宦,或由才升,一叨婚戚,鹹成恩假。”
“婚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婚戚(拼音:hūn qī)指有婚姻關系的親戚,即通過婚姻聯結形成的親屬關系。例如姑姑、舅舅等因婚姻成為家族成員的情況。
該詞最早見于《宋書·後妃傳·王藻》:“清官顯宦,或由才升,一叨婚戚,鹹成恩假。” 此句表明古代官員若與權貴聯姻,可能獲得特殊恩惠。
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口語中較少出現,多用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描述親屬關系。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詞典的釋義差異,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婚戚》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婚姻和親戚兩個意思。在結婚方面,它表示婚姻關系。而在親戚方面,它指血親或結婚而成的親戚關系。
《婚戚》的部首是女字旁和戈字頭。它由13個筆畫構成。
《婚戚》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在中國古代,婚姻是一個重要的社會關系,而親戚關系也十分緊密。因此,這個詞被用來表示與婚姻和親戚有關的事物。
《婚戚》這個詞在繁體字中保持不變,仍然寫作「婚戚」。
在古代,婚姻和親戚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些差異。婚姻的寫法為「婚姻」,親戚的寫法為「親戚」。
1. 他們的婚戚關系非常密切,經常互相幫助。
2. 她的婚戚都來參加了她的生日聚會。
1. 婚姻
2. 婚禮
3. 親戚
4. 親情
5. 婚約
1. 親屬
2. 家人
1. 陌生人
2. 鄰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