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黍蓬(一種野草)編成的席子。《宣和遺事》後集:“有皂衣吏引數人扶後屍而出,用黍薦卷之,共拽之而去。帝哭愈哀,不敢出聲,恐監者喝之。”
“黍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黍薦(shǔ jiàn)指用黍蓬(一種野草)編成的席子,常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簡陋的鋪墊物或喪葬用品。例如《宣和遺事》後集記載:“有皂衣吏引數人扶後屍而出,用黍薦卷之,共拽之而去。”
文獻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宣和遺事》,描述宋徽宗被俘後,其皇後的屍體被草草包裹的場景,反映當時境遇的凄涼。
字義解析:
部分資料(如)提到“黍薦”為成語,意為“推薦人才”,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誤傳或對“薦”字的單獨引申,需謹慎參考。
“黍薦”在主流文獻中均指向草編席子的實物含義,多用于描述古代底層生活或特殊曆史事件的細節。如需深入考證,可查閱《宣和遺事》原文或相關史學注解。
《黍薦》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用黍米做的祭品。
《黍薦》的部首是“禾”,共有17個筆畫。
《黍薦》這個詞來源于《詩經·秦風·黍離》。在古代,人們常用黍米制作祭品,以表達對神靈的敬意和祈願。
《黍薦》的繁體字是「黍薦」。
古代寫作《黍薦》的漢字有兩種常見寫法:「黍薦」「黍薦」。其中,「薦」和「薦」都是指祭品、供品的意思。
1. 周朝的詩人常常以自己的詩作為祭品,以「黍薦」表達對神明的敬意。
2. 在古代的宮廷祭祀中,用黍米煮成的「黍薦」是重要的供品之一。
近義詞:
1. 祭品
2. 祭祀
反義詞:
1. 日常飲食
2. 平常的飯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