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緜顿”。缠6*绵困顿。久病貌。 南朝 梁 刘潜 《为南平王让徐州表》:“臣緜顿枕席,动移旬晦,诚恐尺波易流,寸阴难保。”《新唐书·后妃传下·顺宗庄宪王皇后》:“ 顺宗 即位,疾已緜顿,后侍医药不少怠。”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绵顿汉语 快速查询。
“绵顿”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ián dùn,主要用于形容疾病或困境的缠绵困顿状态,具体解释如下:
指疾病或困苦长期缠绕、难以摆脱的状态,常形容久病虚弱或精神疲惫的样貌。例如南朝梁·刘潜的《为南平王让徐州表》中提到“臣绵顿枕席”,即表达因长期患病而卧床不起。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形容身体虚弱、病势缠绵,或比喻精神长期受困。现代使用较少,属于较为书面化的表达。
参考来源:以上内容综合自汉典、查字典等权威词典。如需更完整释义,可查看相关古籍或辞书。
《绵顿》(mián dùn)是一个汉语词语,形容物体柔软顺滑、丝绸般的触感。它常用来描述柔软材料(如棉花、丝绸等)的质地和手感。
《绵顿》的拆分部首为“纟”(mí)和“斤”(jīn),它共有12个笔画。
《绵顿》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它的繁体字为「綿頓」,发音为mián dùn。
在古代汉字中,「绵」字的写法多种多样,有的形状更加「纟」(mí)旁,也有形状更加与「巾」(jīn)相似的写法。而「顿」字的写法与现代相比基本保持一致。
1. 这件衣料软绵绵的,摸上去很舒服,真是一件好衣服。
2. 她的头发顺滑如丝,摸上去绵顿细腻。
1. 绵软(mián ruǎn): 形容物体柔软而富有弹性。
2. 绵长(mián cháng): 形容物体长度长且细腻。
3. 柔顺(róu shùn):形容物体顺滑而且柔软易弯曲。
1. 绵密(mián mì): 形容物体的纹理、结构等非常细小而密集。
2. 软滑(ruǎn huá): 形容物体柔软而且表面滑腻。
坚硬(jiān yìng):形容物体硬度大、不易弯曲。
阿曼百感交集半新不旧抱鸡婆鼻子底下穿梭出壳聪解祷祀大肆宣传鬄发奉头鼠窜分袪桴栋福慧高鉴挂一漏万黄池觟矢慧剑活把戏贱贫荐任官郊扉贾田解铃军差鲲龙滥狱诔文敛甲寥萧轹刍禄星麪肥迷离恍惚普通电报浅深雀瘢散宕赏报神儿绳墨摄氏实官视为畏途松柏后雕损气讨駡天夺祧庙跳神停学徒唤奈何帷毂微宦伟貌蓊菶相角鲜装袨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