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緜褫”。謂年久脫失。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一》:“《外國圖》又雲:從 大晉國 正西七萬裡,得 崑崙 之墟,諸仙居之,數説不同。道阻且長,經記緜褫,水陸路殊,徑復不同,淺見末聞,非所詳究。”
“綿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ián chǐ,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基本釋義
該詞本義指因年代久遠而脫失或散失,多用于描述文獻、經籍等因時間流逝導緻内容殘缺或失傳的情況。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河水一》中“經記緜褫”即指經書記載因年久脫失()。
結構與字義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籍、學術讨論中,描述曆史文獻、地理記載等因年代久遠産生的缺失現象()。例如:“道阻且長,經記緜褫”即體現此意。
注意其他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形容衣物柔軟輕盈”,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辭書,可能是對“綿”字單獨含義的誤推,需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水經注》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等典籍(來源:、2、4)。
《綿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字面上的意思是用細軟的布料制作的衣袍。它可以引申為寬松、柔軟的衣物,也可以指代舒適、輕松的生活。
《綿褫》的第一個字“綿”包含有“穴”和“纟”兩個部首,共有6畫。
《綿褫》的第二個字“褫”包含有“衣”和“禾”兩個部首,共有12畫。
《綿褫》是中國古代文學名著《紅樓夢》中的一個詞語。它出現在書中形容賈母的衣服質地輕軟,引發讀者對舒適、安逸生活的想象。它也被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包含着人們對于優雅、富貴之物的追求。
繁體字“綿褫”在台灣和香港地區也廣泛使用,意思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寫法中,綿的舊字形為“綿”,褫的舊字形為“褭”,隨着漢字的演變和規範化,字形逐漸趨于現代化。
1. 她穿着一襲綿褫,宛如仙女下凡。
2. 她舒適的生活讓人羨慕,每天可以穿着綿褫閑庭信步。
綿褫衣袍、綿褫生活、綿褫美好
綿軟、柔軟、舒適、輕柔
粗糙、硬朗、拘束、緊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