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驿吏。 唐 王建 《題金家竹溪》詩:“鄉使到來常款語,還聞世上有功臣。” 明 沉鍊 《得應職方書詩以答之》:“自因鄉使到,翻覺舊交疎。”
猶假如。鄉,通“ 向 ”。《韓詩外傳》卷三:“鄉使 宋 人不聞 孔子 之言,則年穀未豐,而國家未寧。” 宋 孔平仲 《續世說·雅量》:“鄉使 高祖 用 濤 之言,事安至此?”
“鄉使”是古漢語中的假設連詞,由通假字“鄉(通‘向’)”與“使”複合構成,表示對過去情況的假設性推論,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假使當初”“如果過去”。其語義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義溯源
“鄉”在先秦文獻中常假借為“向”,《漢語大詞典》釋“鄉”通“向”時指出其含有“從前”“往昔”的時間指向性(來源:《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使”作為假設連詞,表“假使”義。二者結合後,“鄉使”整體表達“在過去的某個時間點若發生某事”的假設條件,如《史記·李斯列傳》載:“鄉使二世有庸主之行……則社稷安。”
二、語法結構特征
該詞多用于複句的前一分句,後接結果分句,構成“鄉使……則/安……”的句式。例如《漢書·賈誼傳》雲:“鄉使嬰有庸主之才……天下豈有難哉?”(來源:《古漢語虛詞詞典》2004年版)
三、同義詞辨析
“鄉使”與“向使”“假使”屬同源異形詞,但“鄉使”更強調時間維度的回溯性假設,而“假使”側重一般性條件假設。清代王引之《經傳釋詞》曾辨析此類連詞的細微差異(來源:《經傳釋詞》卷九)。
“鄉使”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古代負責傳遞文書、接待官員的驿站官吏。該用法在唐詩及明代文獻中均有體現:
“鄉”在此處通“向”,表假設關系,常見于古代文獻: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或仿古語境。其多音字屬性需注意:“鄉”讀作“xiāng”,“使”讀“shǐ”。
白燦燦枹端彩斿層禁昌福谌義出水芙蓉刺齒慈柔打粗誕纖東籠督撫梵部風月館古操轱輪瞽言萏議核減黃土高原翬散見慣司空剪帖家邱即路決筴鞠侯匡壁老婆子零支履仁蹈義馬來西亞猛迅門廷民聲密微微鳥鳳濆漩瓶罍籤差千萬壽七經青岩臍噬人從三日聾上府山芥詩案識會適時順成殄敗瘏悴托賴萬年曆無面馎饦無訾曉語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