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緜褫”。谓年久脱失。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外国图》又云:从 大晋国 正西七万里,得 崑崙 之墟,诸仙居之,数説不同。道阻且长,经记緜褫,水陆路殊,径復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究。”
“绵褫”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ián chǐ,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析:
基本释义
该词本义指因年代久远而脱失或散失,多用于描述文献、经籍等因时间流逝导致内容残缺或失传的情况。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中“经记緜褫”即指经书记载因年久脱失()。
结构与字义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古籍、学术讨论中,描述历史文献、地理记载等因年代久远产生的缺失现象()。例如:“道阻且长,经记緜褫”即体现此意。
注意其他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形容衣物柔软轻盈”,但此释义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辞书,可能是对“绵”字单独含义的误推,需谨慎使用()。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水经注》原文或《汉语大词典》等典籍(来源:、2、4)。
《绵褫》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字面上的意思是用细软的布料制作的衣袍。它可以引申为宽松、柔软的衣物,也可以指代舒适、轻松的生活。
《绵褫》的第一个字“绵”包含有“穴”和“纟”两个部首,共有6画。
《绵褫》的第二个字“褫”包含有“衣”和“禾”两个部首,共有12画。
《绵褫》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词语。它出现在书中形容贾母的衣服质地轻软,引发读者对舒适、安逸生活的想象。它也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包含着人们对于优雅、富贵之物的追求。
繁体字“綿褫”在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广泛使用,意思和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写法中,绵的旧字形为“綿”,褫的旧字形为“褭”,随着汉字的演变和规范化,字形逐渐趋于现代化。
1. 她穿着一袭绵褫,宛如仙女下凡。
2. 她舒适的生活让人羡慕,每天可以穿着绵褫闲庭信步。
绵褫衣袍、绵褫生活、绵褫美好
绵软、柔软、舒适、轻柔
粗糙、硬朗、拘束、紧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