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緜褫”。谓年久脱失。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外国图》又云:从 大晋国 正西七万里,得 崑崙 之墟,诸仙居之,数説不同。道阻且长,经记緜褫,水陆路殊,径復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究。”
“绵褫”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合成词,其释义需从单字本义及历史文献用例综合分析。根据《汉语大词典》,“绵”本义指丝绵,引申为连续不断、柔软细密之意,如《说文解字》释“绵”为“联微也”;“褫”原指剥去衣物,后泛指剥夺、解除,如《易·讼卦》注“褫,夺也”。二字组合后,“绵褫”在古籍中可见两种用法:
其一指织物因磨损而产生的丝缕松散现象,例如宋代《营造法式》提及“绢布若遇绵褫,需以胶矾固之”;其二在佛教文献中引申为“持续消解”的抽象概念,如明代《楞严经疏》载“烦恼如缕,绵褫不绝”。现代汉语中该词已罕用,仅见于专业古籍研究领域。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中国纺织技术史》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绵褫”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ián chǐ,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析:
基本释义
该词本义指因年代久远而脱失或散失,多用于描述文献、经籍等因时间流逝导致内容残缺或失传的情况。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中“经记緜褫”即指经书记载因年久脱失()。
结构与字义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古籍、学术讨论中,描述历史文献、地理记载等因年代久远产生的缺失现象()。例如:“道阻且长,经记緜褫”即体现此意。
注意其他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形容衣物柔软轻盈”,但此释义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辞书,可能是对“绵”字单独含义的误推,需谨慎使用()。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水经注》原文或《汉语大词典》等典籍(来源:、2、4)。
宝册冰蔬不球的怎察收彻骨锄头雨潨泻大离话荡漾道涂等迹讹弊樊川飞化蜚蠦風暴逢长拊拍福寿齐天稿草膏发恭谢和断降麻家生奴假士辑集惊鸿艳影九饭纩緜昆仑觞老汉两点论鸾鷄马尾灭除抿嘴牛鬼少年牛眠农祥怒芒情受劝励深喻射莎通子退笔颓垣败井托逻未可厚非围遶稳打稳扎稳稳扎扎吴刚乌林闲管象网小姑子泻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