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瘡口表面所結的痂。《宋書·劉穆之傳》:“ 邕 所至嗜食瘡痂,以為味似鰒魚。” 宋 蘇轼 《鳆魚行》:“食每對之先太息,不因噎嘔緣瘡痂。”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三數日後,解紙縛,瘡痂已落。”
(2).比喻缺點、過失。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一章:“揭别人的瘡痂,不管關系怎麼深,都是不好的。”
瘡痂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可從醫學、文學及社會比喻等角度展開:
瘡痂(拼音:chuāng jiā)指皮膚或黏膜潰瘍愈合過程中,傷口表面由血小闆、纖維蛋白等凝結形成的塊狀物,脫落即标志痊愈。古代文獻如《宋書》記載“嗜食瘡痂”的典故,側面反映其作為生理現象的認知。
在中醫理論中,瘡痂特指痘瘡(如天花)愈後的痂皮,清代《痘科類編釋意》描述其正常狀态為“厚硬色黑,瘢痕微紅光瑩”,若出現紅癢則屬血虛有熱,需以四物湯加牡丹皮等調理。
南朝劉邕嗜食瘡痂的轶事(見《宋書》),成為古代飲食文化中的特殊案例,亦體現該詞的曆史延伸性。
瘡痂既是生理愈合的标志,亦承載文學隱喻功能。若需進一步了解中醫治療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權威醫藥平台或文獻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