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曷若的意思、曷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曷若的解釋

(1).什麼樣;怎樣。《晏子春秋·問上十六》:“君子常行曷若?”《荀子·強國》:“如是則 齊 必斷而為四,三國若假城然耳,必為天下大笑,曷若?” 楊倞 注:“天下必笑其無謀滅亡,問以為何如也。”

(2).何如。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如。《後漢書·班固傳下》:“ 太液 昆明 ,鳥獸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 唐 柳宗元 《劉叟傳》:“是故事至而後求,曷若未至而先備。” 清 顧炎武 《錢糧論上》:“曷若度土地之宜,權歲入之數,酌轉般之法,而通融乎其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曷若”是一個文言複合虛詞,由疑問代詞“曷”和動詞/連詞“若”組合而成,主要表示比較或選擇關系,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何如”“哪裡比得上”或“不如”。其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核心語義與用法

  1. 表比較詢問(相當于“何如”)

    用于比較兩種事物或情況,帶有疑問語氣,詢問哪一種更好或更合適。

    例:《論語·公冶長》:“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曷若 吾斯之未能信?”

    (孔子評價子賤是君子,反問:若魯國無君子,他從何處學得此品德?何如我這樣(自謙)未能自信?)

  2. 表擇優選擇(相當于“不如”)

    在比較中隱含傾向性,提出更優的選擇方案,常見于建議或反問句。

    例:柳宗元《童區寄傳》:“曷若賣一童分其錢?”

    (不如賣掉一個孩子平分錢財?)


二、構詞解析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

    “曷若”用于比較選擇,義近“何如”“孰若”,多出現于先秦兩漢文獻,後漸少用。

  2. 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四:

    “曷,何也。‘曷若’猶‘何如’,常表取舍。”

  3. 《漢語大詞典》釋義:

    曷若:如何,怎樣;亦用以表示不如。


四、語法功能


五、現代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曷若”已消亡,僅存于仿古文本或成語(如“曷若歸去”)。其功能被“何如”“不如”“怎比”等替代,但仍是理解古籍的關鍵詞。

網絡擴展解釋

“曷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表疑問或反問
    意為“什麼樣”“怎樣”,用于詢問狀态或方式。
    例句:《晏子春秋·問上十六》中“君子常行曷若?”(君子的日常行為應如何?)。
    語境: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對行為準則或事物狀态的探讨。

  2. 表比較或建議
    相當于“何如”,通過反問語氣表達“不如”之意,常用于比較兩種選擇。
    例句:《荀子·強國》提到“必為天下大笑,曷若?”(與其被天下人嘲笑,不如另作選擇?)。
    語境:強調通過對比提出更優方案。

二、延伸補充

建議結合具體古文語境理解其含義,若需更多例證,可查閱《晏子春秋》《荀子》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盎盎拜壇襃後谄顔淳精倒下雕侈端雅妒嫮奪膽鵝黃酥方巾氣府邸高遊關慮龜辯恒格荷衣滑串流口怳悸健犢檢結僭易裓子镌骨銘心倦魔絕長續短拘儜坎坷不平課第客舫枯萎拉大旗,作虎皮落炕練兵内在因素彷像蟠屈缭糾貧賤交翹勤穹漢瓊什齊俗邱少雲惹怨三毛七孔三休善時石膏石铠梳頭妮子私嗜速忌桃雀填納填污吞雲吐霧武材下辭錫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