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什麼樣;怎樣。《晏子春秋·問上十六》:“君子常行曷若?”《荀子·強國》:“如是則 齊 必斷而為四,三國若假城然耳,必為天下大笑,曷若?” 楊倞 注:“天下必笑其無謀滅亡,問以為何如也。”
(2).何如。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如。《後漢書·班固傳下》:“ 太液 昆明 ,鳥獸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 唐 柳宗元 《劉叟傳》:“是故事至而後求,曷若未至而先備。” 清 顧炎武 《錢糧論上》:“曷若度土地之宜,權歲入之數,酌轉般之法,而通融乎其間。”
“曷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兩方面解析:
表疑問或反問
意為“什麼樣”“怎樣”,用于詢問狀态或方式。
例句:《晏子春秋·問上十六》中“君子常行曷若?”(君子的日常行為應如何?)。
語境: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對行為準則或事物狀态的探讨。
表比較或建議
相當于“何如”,通過反問語氣表達“不如”之意,常用于比較兩種選擇。
例句:《荀子·強國》提到“必為天下大笑,曷若?”(與其被天下人嘲笑,不如另作選擇?)。
語境:強調通過對比提出更優方案。
建議結合具體古文語境理解其含義,若需更多例證,可查閱《晏子春秋》《荀子》等典籍原文。
《曷若》(hé ru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用于描述事物的狀态或行為,通常指因何種原因或如何。它常用于提問或疑問句中,表達對某種情況的詢問、懷疑或反問。
《曷若》的拆分部首是“曰”和“欠”,其中“曰”為左邊的部首,表示太陽;“欠”為右邊的部首,表示人的口在對方個。
《曷若》的總筆畫數是11畫。
《曷若》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書中,用于描述人們的思考、猜測和懷疑的行為。後來,這個詞彙逐漸被人們廣泛應用于日常對話和文學作品中。
在字形方面,由于古代漢字的演變,現代的《曷若》與古代的寫法有所差别。古代漢字中的“曷”由太陽與口組成;“若”由葉子的形狀組成,表示模糊、猜測之意。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簡化,形成了現代的寫法。
《曷若》的繁體字為「曷若」。
在古代,「曷若」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的「曷」字由「曰」和「口」組成;「若」字則由「艹」和「卄」組成,而「卄」是古代對「葉」字的稱呼。
以下是一些使用了《曷若》的例句:
1. 你曷若如此不高興?
2. 曷若此事真相難以捉摸。
3. 他曷若對我有所保留。
與《曷若》相關的組詞有:
1. 曷:疑問代詞,意為何、為什麼。
2. 若:副詞,表示似乎、好像。
3. 曷曷:疑問代詞的疊加,表示更加強烈的疑問。
《曷若》的近義詞是何如、如何、為何。
《曷若》的反義詞是無何、因何、因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