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盟文的意思、盟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盟文的解釋

盟誓的文辭。《三國志·吳志·胡綜傳》:“ 蜀 聞 權 踐阼,遣使重申前好。 綜 為盟文,文義甚美。” 郭沫若 《侯馬盟書試探》:“古時莅盟,除總序外,人各具一盟書,盟文相同,而人名各異,不是把所有莅盟者之名字寫在一通盟文之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盟文指古代盟誓儀式中記載盟約條款的正式文書,又稱“載書”,是締約各方共同遵守的誓約憑證。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曆史應用及文化内涵三方面闡釋:


一、核心釋義


二、古義延伸

  1. 政治盟約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間常以盟文确立軍事同盟或停戰協議,如《左傳·僖公九年》記載齊桓公“葵丘之盟”,盟文規定“毋壅泉,毋遏籴”等條款,約束諸侯行為。

  2. 民間私盟

    民間團體或個人亦通過盟文締結契約,如漢代《漢侍廷裡父老僤買田約束石券》記載基層社會組織共同集資購田的盟約條文。

  3. 宗教誓詞

    道教“盟威”儀式中的符文、佛教密宗的“三昧耶誓句”均屬宗教化盟文,強調對神明的忠誠承諾。


三、文化意義

盟文不僅具備契約功能,更承載“信義”倫理。孔子言“盟不及義”,《穀梁傳》批評“诰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反映古人對其道德局限性的反思。其書寫載體(如玉冊、丹書)、埋藏儀式(如坎血加書)及詛咒條款,均體現“人神共鑒”的信仰傳統。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第7卷第108頁。
  2. 《古代契約詞彙考釋》,中華書局,2018年,第56-62頁。
  3. 《周禮·司盟》鄭玄注,中華書局影印本。
  4. 《春秋會要·盟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卷三。

網絡擴展解釋

“盟文”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現多用于學術或文學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盟文”指古代盟誓儀式中使用的正式文辭或書面文件,是結盟雙方或多方共同遵守的誓約文本。其核心功能是通過書面形式記錄盟約内容,增強約束力。

2.曆史背景與儀式

3.文獻用例

4.相關詞彙

“盟文”是研究古代政治、禮儀和文學的重要材料,其内容與形式反映了先秦至漢晉時期的社會契約精神。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盟文實例,可參考《左傳》《侯馬盟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鄙騃並頭叢才兼文武財旺官生鈔肚皮撐腰赤蜃呆癡丹字颠亂斷葘耏門法物鳳環感泣官吏古佛豪聖河目海口橫眉毛豎眼睛謊嘴圜鐘呼吸挾暮見天見晚接頭靖遏錦心繡口狼餐擂天倒地良人美育南無阿彌陀佛囊琴平秩酺燕乾行求實孺人森麗色忤神規刷平數學系死河思惑司事碎翦踏拉耥稻淘濯天奪霆雷偷盜托子外女完絜闱阃偉譽現代十六家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