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盟誓的文辭。《三國志·吳志·胡綜傳》:“ 蜀 聞 權 踐阼,遣使重申前好。 綜 為盟文,文義甚美。” 郭沫若 《侯馬盟書試探》:“古時莅盟,除總序外,人各具一盟書,盟文相同,而人名各異,不是把所有莅盟者之名字寫在一通盟文之上。”
“盟文”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現多用于學術或文學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盟文”指古代盟誓儀式中使用的正式文辭或書面文件,是結盟雙方或多方共同遵守的誓約文本。其核心功能是通過書面形式記錄盟約内容,增強約束力。
“盟文”是研究古代政治、禮儀和文學的重要材料,其内容與形式反映了先秦至漢晉時期的社會契約精神。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盟文實例,可參考《左傳》《侯馬盟書》等文獻。
盟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結盟的文書或契約,也可以指代文本中所使用的文字。
盟文的部首是⺈(纟),總共有6個筆畫。
盟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人們在進行國際、地區或部落間的盟約、聯盟時會使用盟文來記錄和宣布盟約内容。
盟文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盟文」。
在古代漢字中,盟文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具體變化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中會有不同。
1. 古代王國之間常常通過盟文進行同盟。
2. 盟主與各部落首領籤署了一封盟文,确立了他們的聯盟關系。
結盟、聯盟、盟友、盟約等。
契約、合約、協定、公約。
對立、敵對、解約、破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