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fficeholder;government functionary]∶官員。亦為政府工作人員的總稱
(2) [mandarin]∶中國封建時代九品官中的任何一種官職,較低級的官吏由通過中國經典文學考試及格的人來充當
官員。亦為政府工作人員的總稱。《墨子·號令》:“官吏豪傑與計堅守者,十人,及城上吏比五官者,皆賜公乘。”《史記·秦始皇本紀》:“於是 二世 乃遵用 趙高 ,申法令。乃陰與 趙高 謀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彊,及諸公子必與我争,為之奈何?’” 宋 蘇轼 《喜雨亭記》:“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於庭。” 清 孫枝蔚 《詠物詩·蠹魚》:“字汝曰蠹汝不恥,真同官吏劇貪侵。” 毛6*澤6*東 《<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序》:“ 尋邬 調查找的是一部分中級幹部,一部分下級幹部,一個窮秀才,一個破産了的商會會長,一個在知縣衙門管錢糧的已經失了業的小官吏。”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官吏漢語 快速查詢。
“官吏”是中國古代對政府工作人員的統稱,涵蓋不同層級的官員。以下是詳細解釋:
官吏泛指古代政府中的官員,是協助統治者管理國家事務的群體。其中:
官吏常與“貪腐”“橫征暴斂”等負面形象關聯,例如:
“封建官吏大都是在光宗耀祖、封妻蔭子的思想支配下努力工作”; “官吏失要則死,公侯失禮則幽”。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官僚體系,可參考《漢書》《墨子》等文獻記載。
官吏是指在政府機構中擔任各種職務的人員。他們是社會管理和運行的重要環節,負責承擔管理和行政職能,以維護社會的穩定和有序運轉。
官吏的拆分部首為宀和口,宀表示與房屋、住所有關的事物,口表示與嘴巴、言語有關的事物。官吏的筆畫數為12畫。
官吏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于《詩經·鄘風·君子于役》。在古代社會中,政府機構與職務分工逐漸形成,為了管理國家和處理政務,特定的人士被任命為官吏。
官吏的繁體寫法為「官吏」。
古時候,“官”字的寫法較為複雜,包括天、一、一、丿、十、口等多個部分。而“吏”字則由口和見兩個部分組成。整體上,古代的漢字寫法比現代簡化字略為繁複。
1. 具備執法權的官吏應保持公正和廉潔。
2. 他從一名普通的官吏一步步晉升為高級官員。
官員、官府、吏部、吏治
官員、公務員、行政人員
百姓、民間、非官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