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盟誓的文辞。《三国志·吴志·胡综传》:“ 蜀 闻 权 践阼,遣使重申前好。 综 为盟文,文义甚美。” 郭沫若 《侯马盟书试探》:“古时莅盟,除总序外,人各具一盟书,盟文相同,而人名各异,不是把所有莅盟者之名字写在一通盟文之上。”
“盟文”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现多用于学术或文学语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盟文”指古代盟誓仪式中使用的正式文辞或书面文件,是结盟双方或多方共同遵守的誓约文本。其核心功能是通过书面形式记录盟约内容,增强约束力。
“盟文”是研究古代政治、礼仪和文学的重要材料,其内容与形式反映了先秦至汉晋时期的社会契约精神。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盟文实例,可参考《左传》《侯马盟书》等文献。
盟文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结盟的文书或契约,也可以指代文本中所使用的文字。
盟文的部首是⺈(纟),总共有6个笔画。
盟文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在进行国际、地区或部落间的盟约、联盟时会使用盟文来记录和宣布盟约内容。
盟文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盟文」。
在古代汉字中,盟文的写法可能会有所变化。具体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中会有不同。
1. 古代王国之间常常通过盟文进行同盟。
2. 盟主与各部落首领签署了一封盟文,确立了他们的联盟关系。
结盟、联盟、盟友、盟约等。
契约、合约、协定、公约。
对立、敌对、解约、破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