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蒙蔽。《新唐书·哥舒翰高仙芝等传赞》:“ 玄宗 虽为左右蒙瞽,然荒夺其明亦甚矣。”
(2).昏暗不明。 郭沫若 《豕蹄·柱下史入关》:“我晓得曲所以求全,枉所以示直,所以我故作蒙瞽,以示彰明。”
(1).盲人。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今矇瞽面墙而不悟, 离娄 照秋毫於百寻。” 金 王若虚 《谬误杂辨》:“至於此类,如辨白黑矣。而卤莽若是,其与矇瞽何异哉?” 清 顾炎武 《述古》诗之二:“后代尚清谈,土苴斥 邹 鲁 。哆口论性道,捫籥同矇瞽。”
(2).乐官。古代多以盲人充任,故名。《旧唐书·元稹传》:“日益月滋,有诗句千餘首。其间感物寓意,可备矇瞽之风者有之。” 清 钱谦益 《和范致能燕山道中绝句》序:“吊古忧时,感叹 天水 、 金源 遗跡,援笔属和,情见乎辞,庶几效矇瞽之义焉。” 章炳麟 《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其体废於史官,其业存於矇瞽,繇是二雅踵起,藉歌陈政,同波异澜,斯各为派别焉。”
“蒙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详细解释:
盲人
乐官(引申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注本。
《蒙瞽》作为一个词语,表达了人对事物的混乱、迷茫或无法理解的状态。它可以描述一个人对于某个事物或情况完全不了解或没有见解的状态。
《蒙瞽》两个字的拆分部首都是艸,其中“蒙”字的五笔输入法的笔画数为11画,而“瞽”字为16画。
《蒙瞽》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它最早出现在《庄子·人间世》一章中,“兼观天下,皆蒙瞽焉。”意思是看似所有人都对世间事物一无所知。后来这个词被广泛使用,并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词语。
《蒙瞽》的繁体字为「蒙瞽」,与简体字写法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然而,在研究中未找到关于《蒙瞽》这个词在古代汉字中的具体写法。
1. 他对这个问题蒙瞽一片,毫无头绪。
2. 这些专业术语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很蒙瞽。
组词:蒙头转向、瞽言、蒙昧无知
近义词:一无所知、不明白、不了解
反义词:明白、清楚、了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