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喪時停放靈床或靈柩的廳堂。 宋 蘇舜欽 《廣陵郡太君高氏墓志銘》:“一日,指旁屋曰:‘此可作孝堂,吊者至,爾哭於某處。’”《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我見孝堂中有張魂床,鋪設得齊整。”《中國歌謠資料·照得家中小孤孀》:“月亮圓圓照四方,照得家中小孤孀;白頭白紮身穿麻,眼淚汪汪守孝堂。”
“孝堂”是漢語中一個傳統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指治喪期間停放靈床或靈柩的廳堂,是喪禮中家屬舉行吊唁、守靈等儀式的場所。例如《中國歌謠資料》中描述“白頭白紮身穿麻,眼淚汪汪守孝堂”,體現了守孝的場景。
孝堂的設置與儒家“慎終追遠”思想密切相關,強調對逝者的尊重和家族倫理。其形制、裝飾(如白幡、挽聯)也因地域和時代有所不同。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古代喪葬禮儀或地區差異,可參考地方志或民俗研究文獻。
《孝堂》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孝”和“堂”。
1. “孝”是一個三點水的漢字,是由“子”和“老”兩個部分組成。意為尊敬、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
2. “堂”是一個四點水的漢字,是由“土”和“尚”兩個部分組成。意為房屋、庭院,亦可指廟堂、殿堂等寬敞明亮的場所。
《孝堂》一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1. 據《漢書·馮唐傳》和《後漢書·公孫述傳》記載,在古代,房屋中用來供奉祖宗和神明的地方稱為“堂”。而真正尊敬孝敬父母的孝子可以給父母修建特殊的“堂”,稱為“孝堂”,以示對父母的尊敬和孝心。
2. 另一種說法是,孝堂是指封建社會中皇帝為了表彰和獎勵孝子而設立的殿堂。孝堂是仁宗皇帝為了獎勵晁立信孝敬父母而設立的,後來成為封建社會獎勵孝子的常見做法。
在繁體字中,《孝堂》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孝堂的“孝”字寫作“⺌⺝”,而“堂”字寫作“土⺷壽⺌⺝”。這些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通用。
下面是《孝堂》的例句:
1. 當代青年要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重視孝道,努力建設我們共同的孝堂。
2. 他修建了一座宏偉的孝堂,以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深深敬意。
與《孝堂》相關的組詞有:
孝心、孝順、孝道、堂屋、堂堂、堂吉诃德等。
近義詞有:孝敬、尊敬。
反義詞有:不孝、不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