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aper and pen]∶紙和筆
(2) [articles;letter;written composition]∶指文章、書信等
(1).毛筆與簡牍。亦泛指文具用品。《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上許,令尚書給筆劄。”《後漢書·曹褒傳》:“慕 叔孫通 為 漢 禮儀,晝夜研精,沉吟專思,寝則懷抱筆劄,行則誦習文書。” 清 方文 《懷吳日生》詩:“此日大官分筆劄, 上林 諸樹盡含香。”
(2).寫作;書寫。《北齊書·李繪傳》:“素長筆劄,尤能傳受,緝綴詞議,簡舉可觀。”《初刻拍案驚奇》卷九:“那府中事體煩雜,宣徽要請一個館客,做記室代筆劄之勞。”
(3).指負責文牍的職務。《世說新語·文學》“ 左太沖 ” 劉孝标 注引《左思别傳》:“父 雍 ,起於筆劄,多所掌練。”
(4).借指文章、書畫。 漢 荀悅 《漢紀·成帝紀一》:“時人為之語曰:‘ 谷子雲 之筆劄, 樓君卿 之唇舌。’言其甚見信用也。”《續資治通鑒·宋仁宗至和二年》:“ 襄 工筆劄,帝尤愛之,禦制《李用和碑文》,詔使 襄 書。”
(5).特指書簡。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 漢 來筆劄,辭氣紛紜。觀 史遷 之《報任安》, 東方朔 之難 公孫 , 楊惲 之酬 會宗 ……志氣槃桓,各含殊采。” 唐 無名氏 《玉泉子》:“ 王生 之子不知其故,偶獲 孜 與父平昔所嘗往來筆劄,累十幅,皆 孜 手迹也。”
(6).指文才。《魏書·酷吏傳·高遵》:“涉歷文史,頗有筆劄,進中書侍郎。” 宋 王谠 《唐語林·豪爽》:“﹝ 嚴武 ﹞累于飲筵對客騁其筆劄。”
筆劄:猶筆記;手書的文字。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夫書記廣大,衣被事體,筆劄雜名,古今多品。”《舊五代史·周書·太祖紀一》:“帝性聰敏,喜筆劄,及從軍旅,多閲簿書。” 明 王世貞 《題宋仲珩方希直書》:“ 希直 不以書名,而方剛不折之氣,流溢筆墨間,其名磨損不可辨,蓋 永樂 中有禁,收公筆劄者同罪故耳。”
筆劄是漢語中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基本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筆劄”原指書寫工具,即毛筆與木簡,後引申為文書、文章或書信的統稱。例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請為天子遊獵之賦,上令尚書給筆劄”,即指提供書寫工具。
源流演變
從字源考據,“筆”初為“聿”,象形持筆書寫;“劄”本義為薄木片,古代用作書寫載體(《說文解字》)。二者結合後,逐漸從具體工具演變為抽象的文字表達形式,如《文心雕龍·書記》中“筆劄之緻,形于四方”。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筆劄”多用于書面語,指代書信、手稿或文章,含典雅色彩。例如“整理先賢筆劄”指輯錄曆史文獻(《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該詞亦保留對書法作品的指稱,如“筆劄精妙”形容字迹工整。
文化典故
宋代歐陽修《歸田錄》記載:“蔡君谟為餘書《集古錄序》刻石,其字尤精勁,為世所珍,謂曰‘筆劄第一’。”此處“筆劄”兼具書法與文辭的雙重贊譽,體現古代文人對書寫藝術的重視。
以上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文心雕龍》等典籍,結合曆史文獻用例,系統闡釋了“筆劄”一詞的語義發展與文化價值。
“筆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字面本義
由“筆”和“劄”組合而成:
引申含義
工具到内容
從具體指代書寫工具(紙筆)逐漸擴展為抽象的文字作品。例如:“劄是古代寫字用的小木片,後來用筆劄指紙筆,又轉指書信、文章等”()。
應用場景
古籍示例
現代用法
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如“筆劄之誼”形容書信交往的情誼。
總結來看,“筆劄”一詞兼具工具與成品的雙重含義,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體到抽象的演變特點。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古籍原文()。
挨脫闆位猵狙嬖禦士彩箋餐飯赤剝馳譽辭廟擋手倒仰兒調符東闖西踱鵝眼錢翻天蹙地風帆風幹甘教戈旗遘辰狗瞌睡魚勾頭刮陰風咕囔和鄰河落海幹積冰節度使巨流刻像澇池廉勇鞔鼓門中人迷煩内宄盤厲陪葬錢谷庫窮悴秋風掃落葉日落千丈麝篝舍身求法筮蔔爽籁水精鹽説書送宣堂兄弟他他籍籍托躬惟利是視危弦為性文謅謅閑使縣太君校競箫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