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aper and pen]∶纸和笔
(2) [articles;letter;written composition]∶指文章、书信等
(1).毛笔与简牍。亦泛指文具用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许,令尚书给笔札。”《后汉书·曹褒传》:“慕 叔孙通 为 汉 礼仪,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 清 方文 《怀吴日生》诗:“此日大官分笔札, 上林 诸树尽含香。”
(2).写作;书写。《北齐书·李绘传》:“素长笔札,尤能传受,缉缀词议,简举可观。”《初刻拍案惊奇》卷九:“那府中事体烦杂,宣徽要请一个馆客,做记室代笔札之劳。”
(3).指负责文牍的职务。《世说新语·文学》“ 左太冲 ” 刘孝标 注引《左思别传》:“父 雍 ,起於笔札,多所掌练。”
(4).借指文章、书画。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一》:“时人为之语曰:‘ 谷子云 之笔札, 楼君卿 之唇舌。’言其甚见信用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 襄 工笔札,帝尤爱之,御制《李用和碑文》,詔使 襄 书。”
(5).特指书简。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 汉 来笔札,辞气纷紜。观 史迁 之《报任安》, 东方朔 之难 公孙 , 杨惲 之酬 会宗 ……志气槃桓,各含殊采。” 唐 无名氏 《玉泉子》:“ 王生 之子不知其故,偶获 孜 与父平昔所尝往来笔札,累十幅,皆 孜 手迹也。”
(6).指文才。《魏书·酷吏传·高遵》:“涉歷文史,颇有笔札,进中书侍郎。”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 严武 ﹞累于饮筵对客骋其笔札。”
筆劄:犹笔记;手书的文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夫书记广大,衣被事体,笔札杂名,古今多品。”《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一》:“帝性聪敏,喜笔札,及从军旅,多閲簿书。” 明 王世贞 《题宋仲珩方希直书》:“ 希直 不以书名,而方刚不折之气,流溢笔墨间,其名磨损不可辨,盖 永乐 中有禁,收公笔札者同罪故耳。”
笔札是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基本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笔札”原指书写工具,即毛笔与木简,后引申为文书、文章或书信的统称。例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请为天子游猎之赋,上令尚书给笔札”,即指提供书写工具。
源流演变
从字源考据,“笔”初为“聿”,象形持笔书写;“札”本义为薄木片,古代用作书写载体(《说文解字》)。二者结合后,逐渐从具体工具演变为抽象的文字表达形式,如《文心雕龙·书记》中“笔札之致,形于四方”。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笔札”多用于书面语,指代书信、手稿或文章,含典雅色彩。例如“整理先贤笔札”指辑录历史文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该词亦保留对书法作品的指称,如“笔札精妙”形容字迹工整。
文化典故
宋代欧阳修《归田录》记载:“蔡君谟为余书《集古录序》刻石,其字尤精劲,为世所珍,谓曰‘笔札第一’。”此处“笔札”兼具书法与文辞的双重赞誉,体现古代文人对书写艺术的重视。
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文心雕龙》等典籍,结合历史文献用例,系统阐释了“笔札”一词的语义发展与文化价值。
“笔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字面本义
由“笔”和“札”组合而成:
引申含义
工具到内容
从具体指代书写工具(纸笔)逐渐扩展为抽象的文字作品。例如:“札是古代写字用的小木片,后来用笔札指纸笔,又转指书信、文章等”()。
应用场景
古籍示例
现代用法
现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如“笔札之谊”形容书信交往的情谊。
总结来看,“笔札”一词兼具工具与成品的双重含义,体现了汉语词汇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特点。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古籍原文()。
白衣冠抱忿迸逐褊塉步摇赤衣使者大甲调妆杜门屏迹犯言诰籙共张国副海瑞好模当样儿合方氏红纶后五日回觑霍然角丱节夫介音经途击丸屦舃裂殖菌鸾文罗羉履新卖友马鬣封梅洗朦抵暝烟骈坒樵叟清平奇癖全相岖嵚遶弯生酒渗入十指有长短熟火水鼠司寝宿处堂而皇之瘫坐通信完陈汪湟望杏问诸水滨乌蒙衔肩孝门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