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的香氣。 南朝 梁元帝 《和鮑常侍龍川館》:“苔衣隨溜轉,梅氣入風香。”
“梅氣”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來源權威性及曆史文獻綜合分析:
一、梅花香氣(常見字面義) 多用于古代詩文描寫梅花的自然特征,如南朝梁元帝《和鮑常侍龍川館》中“梅氣入風香”,指梅花隨風散發的清香。該釋義在多個文獻中被引用,包括《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二、高潔堅韌的品格(成語比喻義) 由查字典網提出,将“梅氣”定義為成語,比喻人如梅花般兼具才華、高雅氣度與不屈精神。此解釋強調梅花在寒冬綻放的象征意義,但未見于其他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補充說明
(注:當前主流工具書如《漢語大詞典》僅收錄“香氣”釋義,建議謹慎使用成語比喻義。)
《梅氣》是一個中文詞彙,它可以指代梅花特有的氣息或氣質。梅花是冬季中一種特别的花卉,它具有堅強、堅韌、淡泊、甯靜的特點,因此梅花常被用來比喻不畏寒冷、堅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梅氣》這個詞也可以表示一種冷靜、堅定、不容易受到外部環境或誘惑影響的心境。
《梅氣》這個詞的部首是木(mù),它表示與木相關。詞中的梅字有10個筆畫,氣字有4個筆畫。
《梅氣》這個詞最早見于唐代詩人杜牧的《秋夕》一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諸葛亮祭黃粱,謝安圖石燭微光。金雞報曉香殘夢,吳鈎霜雪明”。這個詩句表達了秋夜涼爽的感覺,其中“卧看牽牛織女星,梅氣滿盈”的意境,将梅氣與秋夜相結合,并表現了梅花在寒冷季節開放的姿态。
在繁體字中,梅字的寫法為「梅」,氣字的寫法為「氣」。
在古代,有時梅字也會寫作「楳」,氣字有時會寫作「氣氣」,但這種寫法已經較少使用。
1. 他的作品散發出一種梅氣,讓人感到冷靜而堅定。
2. 她的堅持和耐心中蘊含着一股梅氣,令人欽佩。
組詞:梅花、梅雨、梅酒、梅子。
近義詞:梅香、梅意、梅芳。
反義詞:櫻氣、桃氣、杏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