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绡的意思、冰绡的詳細解釋
冰绡的解釋
薄而潔白的絲綢。 唐 王勃 《七夕賦》:“停翠梭兮卷霜縠,引鴛杼兮割冰綃。” 宋 張孝祥 《雨中花慢》詞:“認得蘭臯瓊珮,水館冰綃。” 明 張鳳翼 《紅拂記·教婿覓封》:“淚染冰綃,愁濃緑蟻,為功名難免别離。” 郭沫若 《黃山之歌》:“冰綃點綴銀繡球,清香來自野薔薇。”
詞語分解
- 冰的解釋 冰 ī 水因冷凝結成的固體:冰塊。冰淩。冰箱。冰窖。冰雕。冰封。冰球。冰鎮。冰釋(像冰一樣融化,喻嫌隙、懷疑、誤會等完全消除)。冰淇淋。 結晶成固體,呈結晶形的:冰糖。冰晶石。 使人感到寒冷:冰手冰腳
- 绡的解釋 绡 (綃) ā 生絲。 生絲織物:绡頭(古代束發的頭巾)。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冰绡”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īng xiāo,其核心含義是薄而潔白的絲綢,常用于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
冰绡由“冰”和“绡”組成:“冰”象征晶瑩剔透、潔淨,“绡”指輕薄的絲織品,合起來形容一種薄如蟬翼、潔白透明的高檔絲綢。
-
引申比喻
因其質地輕盈、色澤純淨,常被用來比喻文筆清麗、詩文華美,或形容女子柔美的姿态,甚至悅耳動聽的聲音。
二、文學出處與用法
-
經典作品引用
- 唐代王勃《七夕賦》中“引鴛杼兮割冰綃”,描寫冰绡如仙物般輕盈。
- 宋代張孝祥《雨中花慢》用“水館冰綃”形容絲綢的透亮。
- 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以“冰绡汗巾”代指信物。
-
修辭手法
冰绡常與自然意象結合,如“蘭臯瓊珮”“野薔薇”等,增強詩意美感。
三、使用場景
- 形容詩文
如“冰绡般的文字”比喻文章清麗脫俗。
- 描繪人物
用于贊美女子的肌膚或服飾,如“冰绡輕紗襯玉容”。
- 表達意境
在描寫環境或情感時,可借冰绡渲染空靈、純淨的氛圍。
四、近義詞與相關詞彙
總結來看,“冰绡”既是具體絲織品的名稱,也是古典文學中重要的意象,兼具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美感。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詩詞用例,可參考唐代王勃、宋代張孝祥等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冰绡(bīng xiāo)這個詞是指冰凍的絲狀物體,也可以用來形容冰雪覆蓋在樹枝上形成的美麗景象。它們像細絲一樣垂挂在枝幹上,畫面非常美麗。下面是關于冰绡的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冰绡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部首是“冫”(三畫),右邊部首是“纟”(三畫)。一共有六個筆畫。
來源:冰绡這個詞的來源于描述冰凍的絲狀物體的特征。冰绡形态美麗獨特,猶如絲綢一般,因此得名。
繁體:冰絲(bīng sī)是冰绡的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文獻中也有使用“冰絲”來描述冰绡。
例句:冬日寒風吹過,樹枝上挂滿了冰绡。
組詞:冰绡世界、冰绡舞、冰绡纏繞
近義詞:冰絲、冰索、冰線
反義詞:冰塊、冰柱、冰球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問我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