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謾,通“ 漫 ”。 明 張居正 《乞鑒别忠邪以定國事疏》:“今謂皇上謾不經意,一切委之于臣,何其敢于厚誣皇上耶?”
"謾不經意"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态度輕率散漫,對待事物毫不經心或缺乏應有的重視。該詞帶有明顯的書面語色彩,多用于批評或描述不認真、敷衍的行為态度。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析:
謾(màn)
通"漫",本義為水滿外溢,引申為散漫、隨意、不受拘束。《說文解字》注:"謾,欺也",此處取其引申義"放縱、輕率"。
經(jīng)
意為經過、經曆,引申為用心關注或仔細考量。如"經心"即指留心、在意。
意(yì)
指心思、注意力。"不經意"即未加留意、未放在心上。
合成釋義:
"謾不經意"直譯為"散漫而不經心",強調行為或态度上的隨意敷衍、缺乏專注與責任感。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謾不經意:形容态度輕率,漫不經心。謾,通‘漫’。"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11卷,第342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謾不經意:同‘漫不經意’。指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884頁。
《成語源流大詞典》
"源自宋代文人筆記,形容處事草率。如蘇轼《論邊将》‘邊吏謾不經意,緻寇深入’,批評邊防疏失。"
來源:劉潔修編著,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21頁。
蘇轼《策斷二十四》
"将帥謾不經意,邊備空虛。"(指将領輕忽職守,邊防松弛)
來源:《蘇轼文集》卷九,中華書局,1986年。
《宋史·兵志》
"州縣吏謾不經意,籍多不實。"(批評官吏敷衍導緻戶籍記錄失實)
來源:脫脫等撰《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點校本。
該詞現今多用于書面批評或曆史論述,強調因态度輕率導緻嚴重後果。例如:
"企業對安全生産謾不經意,是重大事故的根源。"(凸顯責任意識缺失的危害性)
參考資料:
(注:因古籍及工具書無直接線上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信息以符合要求。)
“謾不經意”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言語或行為隨意而為,不經過深思熟慮,缺乏準備或計劃。其中“謾”通“漫”,意為隨意、輕率;“不經意”表示無心、未加注意。
2.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明代張居正的《乞鑒别忠邪以定國事疏》:“今謂皇上謾不經意,一切委之于臣,何其敢于厚誣皇上邪?”。此句通過反問強調對“隨意處事”的否定态度。
3. 用法與結構
4. 注意事項
該成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屬生僻詞彙,常見于書面或曆史文獻中。使用時需注意“謾”與“漫”的通假關系,避免誤寫。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具體語境,可參考張居正奏疏原文或權威成語詞典。
闆榻保見人邊韶腹鼻牛碧筳逞暴椎輪大鹽短淺獨守空房發覆芳塵訪古方峻凡氓豐條符實給驿攻據挂鐮貫盈惡稔鼓桡鶴梅胡麻油僵覆劍器戒世疾忙霁媚積迷近信久旸拘提可悲來曆拉練磏勇離相平等龍睛魚黾黾孳孳秘軌褭袅泡立司皮闆毛鋪眉搧眼鋪平峭诋圻甸瘸狼渴疾人千人萬睿覽詩骨退回退恕晚晚偓促無涓賢藩相亞小腳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