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安史之乱的意思、安史之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安史之乱的解释

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公元755年冬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攻占洛阳次年称帝入长安并遣部将史思明占河北广大地区。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帝位。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等收复长安、洛阳。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燕帝克洛阳不久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唐军屡败叛军763年史朝义被迫自6*杀。历时七年的叛乱被平息唐朝由此转衰。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安史之乱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安史之乱是汉语词典中收录的重要历史事件名词,特指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公元755年—763年)由节度使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以下从词义、背景及影响三方面解析:


一、词典释义与核心含义

据《汉语大词典》定义:

安史之乱:唐代安禄山、史思明掀起的叛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导致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加剧。

词源:由叛军首领姓氏“安”(安禄山)、“史”(史思明)得名,“乱”指战乱动荡。

此定义强调事件标志性意义,突出其作为王朝衰落分水岭的历史地位。


二、历史背景与关键要素

  1. 政治诱因

    唐玄宗后期藩镇权力膨胀,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自重。中央军备松弛,君臣矛盾激化,为其叛乱提供条件。

  2. 经济矛盾

    均田制瓦解导致府兵制崩溃,边镇军费占国库大半,加剧社会失衡。《资治通鉴》载:“公私蓄积,荡然无存”印证战前经济危机。


三、历史影响与文明转折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3. 《资治通鉴·唐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新唐书·地理志》(中华书局)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安史之乱研究论文集》
  6.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唐代藩镇体制演变考》

(注:为符合学术规范,部分文献未提供链接,可通过国家图书馆古籍库或权威学术平台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由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事件,发生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历时七年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核心解析:

  1. 背景与起因

    • 唐玄宗晚年政治腐败,沉迷享乐,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导致中央集权削弱。
    • 节度使权力膨胀,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重兵,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2. 叛乱过程

    • 起兵阶段:755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大军从范阳起兵,迅速攻占洛阳、长安,玄宗逃亡四川。
    • 内部分裂: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757年),后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761年),叛军内耗严重。
    • 平定阶段:唐肃宗启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联合回纥兵力,最终于763年彻底平定叛乱。
  3. 影响与后果

    • 政治:中央权威衰落,藩镇割据加剧,形成“河北三镇”等长期割据势力。
    • 经济:北方经济遭严重破坏,人口锐减,江南成为财政重心。
    • 边疆:边防兵力内调平叛,导致吐蕃、回纥等外族趁机侵扰。

补充说明:

安史之乱因发起者安禄山、史思明得名,又因爆发于玄宗天宝年间称“天宝之乱”。其本质是地方军阀与中央政权的权力争夺,反映了唐朝前期边疆军事化政策与中央管控失衡的深层矛盾。

别人正在浏览...

爱顾卬首信眉边声襒裂不丧匕鬯抄暴查夜车脚成毕城下之盟寸白虫刀头蜜大彭打肿脸充胖子邓虏沦敦端拱二次三番非论攻熨弓子铺沟封贵农贱商过奢骨肉合眼摸象花蕊石秽匿火劫教龄解豁机户金价鲲壑懒惰婪婪蓝盈盈连篇累幅历朝圣训明决溟涬拿访奈缘槃曲彭郎迫通怯畏气吞湖海山事麝煤师法四旋体诗忪蒙宿歇探幽讨信卧苫枕块沃埜忤触瞎说西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