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麥飯的意思、麥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麥飯的解釋

(1).磨碎的麥煮成的飯。《急就篇》卷二:“餅餌麥飯甘豆羹。” 顔師古 注:“麥飯,磨麥合皮而炊之也;甘豆羹,以洮米泔和小豆而煮之也;一曰以小豆為羹,不以醯酢,其味純甘,故曰甘豆羹也。麥飯豆羹皆野人農夫之食耳。”《後漢書·馮異傳》:“ 光武 對竈燎衣, 異 復進麥飯、菟肩。” 宋 蘇轼 《和子由送将官梁左藏仲通》:“城西忽報故人來,急掃風軒炊麥飯。” 宋 陸遊 《戲詠村居》之一:“日長處處鶯聲美,歲樂家家麥飯香。”一說,大麥粒和豆煮的飯。 清 桂馥 《劄樸·鄉裡舊聞·麥飯麥粥》:“大麥粒和豆煮曰麥飯……供夏之餔食。”

(2).祭祀用的飯食。 宋 劉克莊 《寒食清明》詩:“ 漢 寝 唐 陵無麥飯,山蹊野徑有梨花。” 元 黃石翁 《寒食客中》詩:“南陵不可避風雨,麥飯如何托子孫。” 明 高啟 《穆陵行》:“ 起輦谷 前馬蹄散,白草無人澆麥飯。” 康有為 《遣人北尋幼博墓攜骸南歸》詩:“紙錢麥飯送無人,大仇不報負英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麥飯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底蘊的名詞,主要含義如下:


一、基礎釋義

指用麥粒或粗磨麥粉煮成的飯食,古代多為平民或儉樸生活的象征。其特點為未精細加工,區别于精制的面粉食品(如面條、饅頭)。

出處:

《漢語大詞典》釋為“麥屑做的飯”,《古代漢語詞典》标注其常見于唐宋文獻,形容粗粝簡樸之食。


二、曆史與文化内涵

  1. 古代主食替代品

    在稻米匮乏的地區或災荒年間,麥飯作為谷物主食的補充。如《後漢書·馮異傳》載:“光武對竈燎衣,異進麥飯菟肩”,記載漢光武帝落難時以麥飯充饑。

  2. 祭祀與節俗食物

    唐宋時期,寒食節禁火,百姓常以冷麥飯祭祀祖先。宋代《青箱雜記》提及“寒食火禁,以麥飯灑祭”,反映其民俗功能。

  3. 儉樸生活的象征

    文人常用“麥飯”喻清貧生活。陸遊《春晚雜興》詩雲:“藜羹麥飯冷不嘗,要足平生五車讀”,以麥飯襯托苦讀之志。


三、延伸用法


學術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後漢書·馮異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吳處厚《青箱雜記》(宋代筆記)
  4. 陸遊《劍南詩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5. 李時珍《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來源版本信息以确保權威性。)

網絡擴展解釋

麥飯的含義具有曆史演變和地域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古代本義

  1. 粗糧飯食
    最初指用未去麸皮的碎麥粒或豆類煮成的粗粝食物,是平民日常主食。例如《後漢書》記載的“麥飯蔥葉”即為典型代表。

  2. 祭祀用途
    在宋代文獻中,麥飯也用于祭祀,如劉克莊詩句“漢寝唐陵無麥飯”即指此意。

二、演變與地域特色

  1. 主料替代
    古代饑荒時期,苜蓿等野菜替代麥粒,但仍沿用“麥飯”之名,類似“魚香肉絲無魚”的命名邏輯。

  2. 北方蒸制傳統
    陝西、甘肅等地将野菜(如槐花、荠菜)裹面粉蒸熟,統稱“麥飯”。此時“飯”指做法而非成分,如“榆錢麥飯”。

三、其他考據


麥飯從最初的粗糧飯演變為野菜蒸菜,名稱保留但内涵隨曆史、地域變化。其核心特征是簡樸、貼近自然,體現了古代民生與飲食智慧。

别人正在浏覽...

安饒百年樹人白撞豹鼠備恪标搒娼優查證齒輪傳動傳答從中斡旋大劫旦會贉卷得君調诮踶齧二蔡訪購概覽公婆共識行走如飛鑒道交通島京局激貪酒馔隽邁狂孽匡衛寬閑肋骨離合的神光流腔流調溜須拍馬氀褐名不虛立命履男高音平劇毬帶任寄禅代山積波委蜃灰石渚霜鏡鼠肚雞腸四季豆死臨侵斯洛文尼亞人貪便宜陶性天經地義通業無功受祿鄉居險僻孝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