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dle] 木制的大勺,用來盛飯、盛粥
亦作“ 馬杓 ”。形似馬蹄的一種勺子。 宋 洪邁 《夷堅丙志·沉見鬼》:“三道流歸 天台 ……隨身齎乾糒及馬杓之屬。” 元 楊維桢 《吳下竹枝歌》:“銀馬杓中勸郎酒,看郎色似赤瑛盤。” 梁斌 《翻身紀事》七:“ 小玉 說:‘過兩天來和你們一個鍋裡攪馬勺,接受貧雇農的教育。’” 劉紹棠 《蒲柳人家》十一:“花鞋 杜四 潑口大罵:‘什麼他6*媽6*的鐵嘴?你是紅口白牙跑舌頭,馬勺上的蒼蠅混飯吃。’”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馬勺漢語 快速查詢。
馬勺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一種帶柄的木質舀水器具,形似勺子但體積較大,主要用于古代廚房或農家取水、盛湯等。其名稱源于早期常以馬槽或馬食槽的木材制作,後泛指同類工具。《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馬勺,舀水或盛粥等用的木制大勺。”
在陝西、甘肅等地的民間藝術中,“馬勺”特指以柳木為原料、繪制社火臉譜的挂飾。工匠将傳統戲曲人物或神話角色彩繪于馬勺表面,懸挂于門楣以驅邪納福,形成獨特的“馬勺臉譜”藝術。這一習俗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圖騰文化,現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相關記載可見《中國民俗大觀·西北卷》對隴東民俗器物的研究。
參考來源:
“馬勺”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根據權威來源和語境不同,其解釋可歸納如下:
“馬勺”主要指一種盛放食物(如粥、飯)的廚房用具,形狀類似馬蹄,材質多為木質或椰殼,搭配竹制或木制手柄。這一解釋在多個來源中均有提及,如、和均強調其作為容器的實用功能。
提到“馬勺”作為成語形容“手指關節彎曲靈活”,但此用法未在其他高權威來源中出現,可能屬于特定方言或較少見的引申義,需謹慎參考。
部分地區或文獻中亦稱作“馬杓”或“馬杓子”,如和中的表述。
最通用的解釋為“馬蹄形大勺”,屬傳統炊具。若需進一步考證方言或文學中的特殊用法,建議結合具體語境或查閱更多文獻。
阿吉鳌鼻百喙難辭白薤八頌不徹頭不作聲曹邱持戈試馬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出頭棒子慈和詞社稻人東西動中窾要杜門絕客方面軍梵堂腹痛佛郁改官挂慮虹腰話口兒呼盧劍跗見趣椒繁譏短進趣絶垠可曾逵師坤角兒螺女漭蕩溟壑南華真經逆臣賊子烹鯉起蹷齊勇屈座人籍人王冗職乳溜紳士派頭,紳士氣,紳士風度施绯拖綠收刀檢卦受書孀居俟力伐寺主亭亭秀秀托翰未笄無朕狹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