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入華山的意思、馬入華山的詳細解釋
馬入華山的解釋
《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 華山 之陽,放牛于 桃林 之野,示天下弗服。”後因以“馬入華山”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 北周 庾信 《賀平邺都表》:“當今 鹿臺 已散, 離宮 已遣,兵藏武庫,馬入 華山 。”亦作“ 馬放南山 ”。《說嶽全傳》第一回:“其時天下太平已久,真個是: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五穀豐登,萬民樂業。”
詞語分解
- 馬的解釋 馬 (馬) ǎ 哺乳動物,頸上有鬃,尾生長毛,四肢強健,善跑,供人騎或拉東西:馬匹。駿馬。馬到成功。馬首是瞻(喻跟隨别人行動)。 大:馬蜂。馬勺。 姓。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 華山的解釋 山名。五嶽之一。在 陝西省 華陰市 南,北臨 渭河 平原,屬 秦嶺 東段。又稱 太華山 。古稱“西嶽”。有 蓮花 西峰、 落雁 南峰、 朝陽 東峰、 玉女 中峰、 五雲 北峰等峰,為遊覽勝地。
專業解析
馬入華山
釋義:
指戰馬歸隱華山,不再用于征戰。比喻天下太平,廢止武備,歸于文治。典出周武王滅商後偃武修文的史實,象征戰争結束、民生安定。
出處與典故:
據《尚書·周書·武成》記載,周武王克商後,“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此典亦見于《史記·周本紀》,描述武王“縱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墟”,以示永息兵戈。
用法與示例:
- 古代用例:唐代詩人杜甫在《有感五首》中化用此典:“大君先息戰,歸馬華山陽。”
- 現代語境:多用于形容和平景象或政策轉型,如“曆經戰亂後,該國終迎馬入華山之治”。
近義辨析:
- 馬放南山:與“馬入華山”同源,均出自《尚書》,但更強調解除戰備的松懈狀态,略帶貶義;而“馬入華山”側重歌頌太平。
- 刀槍入庫:僅指武器封存,未包含“歸馬”的意象及文治内涵。
權威參考: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該詞條,釋義強調其“止戈興仁”的象征意義。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注解其典源為《尚書·武成》,并引漢代孔安國傳“山南曰陽,桃林在華山東”以釋地理。
附:典籍原文節選
《尚書·武成》:
“王來自商,至于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注:中華書局點校本《尚書正義》為權威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馬入華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基本含義
表示天下太平、停止戰争,恢複文治。該成語源自周武王滅商後停止軍事行動、發展文治的曆史事件。
2.出處與典故
- 原始文獻:出自《尚書·武成》,記載周武王在滅商後“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象征戰争結束,戰馬和耕牛回歸民用。
- 曆史背景:武王通過“偃武修文”(停止武力,推行文治)的政策,建立新的社會秩序。
3.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多作定語,用于描述和平的社會局面,如“兵藏武庫,馬入華山”(北周庾信《賀平邺都表》)。
- 感情色彩:中性詞,常見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中。
4.相關擴展
- 近義表達:類似成語有“馬放南山”,均以戰馬安置象征和平。
- 文化意義:反映中國古代“以戰止戰”後追求長治久安的政治理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尚書》原文或相關曆史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嗄程白絁包山租比物假事不撓才貌兩全慘悸蹭坐持掩泚泚磁鐵攢動蕩定盜律東土山廢丘風行雷厲夫不個頭公無渡河句萌光劭官省衡薄橫行紅實話趕話桓郎笛虎口逃生急難金山空策郎君羸蹇流傳六六魚籬援亂烽蒙括鬧香内備驽馬十駕旁洽疲殚傾獻秋秋翐翐缺心少肺上戮伸大拇哥身事折正探監吞航王閑玩戲無鲑菜五經師下聯顯器鮮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