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氣勢的迅疾猛烈。後多比喻執行政事法令等的迅速嚴格。 明 許自昌 《水浒記·縱騎》:“官差緊者,為黃巾鉤黨嚴者,風行雷厲莫停者,怕鼠竄掉頭者, 東溪 望望忙行邊。” 鄭觀應 《盛世危言·禁煙上》:“倘再屆期不改,立發邊遠充軍,以儆效尤而除積弊。風行雷厲,孰復甘蹈刑章哉?” 茅盾 《路》:“戒嚴令風行雷厲。不準集會,也不準罷課。”
“風行雷厲”是一個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語法功能
作謂語、定語、狀語,常用于描述行動或政策的執行力度。例如:“戒嚴令風行雷厲,不準集會,也不準罷課。”(茅盾《路》)
結構特點
屬于聯合式成語,由“風行”和“雷厲”兩部分構成,強調速度和力度并存。
感情色彩
中性詞,但多用于褒義語境,突出高效、果斷的正面形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詳細出處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水浒記》等文獻來源。
《風行雷厲》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行動迅速、威力強大。它表示一個人或事物非常迅猛、有沖擊力,象征着強大的力量。
段落二:拆分部首和筆畫成語《風行雷厲》的拆分部首是風(風雷),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是風(五畫)、行(八畫)、雷(九畫)、厲(十六畫)。
段落三:來源和繁體《風行雷厲》一詞源自于古代我國的《淮南子》一書,書中有這樣的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辰之行,若出其裡,風行雷厲,不可辯雲雨。”這個成語經過了漫長的曆史發展,沿用至今,并沒有繁體的寫法,因為繁體字主要存在于繁體中文中。
段落四: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代對《風行雷厲》的寫法有所不同。在《淮南子》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風行雷厲”,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書法風格的改變,寫法也逐漸演變,如今常見的是“風行雷厲”,這是根據現代漢字的标準字形來寫的。
段落五:例句1. 他的演講風行雷厲,深深地震撼了全場觀衆。
2. 這位武術高手的動作風行雷厲,讓人看得目瞪口呆。
段落六: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組詞:風馳電掣、雷霆萬鈞、厲兵秣馬。
近義詞:迅疾兇猛、迅雷不及掩耳。
反義詞:緩慢無力、聲東擊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