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棄知 ”。道家謂屏棄聰明智巧。《老子》:“絶聖棄智,民利百倍。”《莊子·胠箧》:“故絶聖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晉 葛洪 《抱樸子·明本》:“外物棄智,滌蕩機變,忘富逸貴,杜遏勸沮……道家之業也。”
“棄智”這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道家哲學概念
源自《老子》和《莊子》,主張“絕聖棄智”,即摒棄人為的智巧與機心,回歸自然無為的狀态。例如《老子》提到“絕聖棄智,民利百倍”,認為過度依賴智謀會破壞淳樸本性,需通過“棄智”實現社會和諧。
引申為貶義用法
在非哲學語境中,“棄智”可表示主動放棄智慧或采取愚蠢行為。例如批評某人面對問題時消極逃避,不運用才智解決。
哲學與現實的辯證關系
道家“棄智”并非否定智慧本身,而是反對以智巧操控他人或違背自然規律。如《抱樸子》提到“外物棄智,滌蕩機變”,強調擺脫功利算計的束縛。
使用場景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避免單一化解讀。更多例證可參考《老子》《莊子》原文或相關哲學研究文獻。
《棄智》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放棄、丢棄智慧。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團體在某種情況下不顧理智和常識,做出不明智的決策或行為。
《棄智》這個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棄”和“智”。
“棄”字的部首是弓,它的總筆畫數是4畫。
“智”字的部首是日,它的總筆畫數是8畫。
《棄智》這個詞的來源很早,最初出現在《論語》中。它是指一個人放棄智慧、丢棄智慧。後來,這個詞逐漸被用來形容人們在某種情況下不顧理智做出錯誤決策。
在繁體字中,棄智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棄智的寫法和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大差異。
1. 他出于一時沖動,棄智地辭去了穩定的工作。
2. 在危急關頭,他沒有選擇冷靜思考,而是棄智行事。
1. 棄權:放棄權力或資格。
2. 棄保:放棄保險或保障。
1. 放棄:舍棄、丢棄。
2. 抛棄:遺棄、丢下。
1. 善智:具備智慧、理性的狀态。
2. 明智:明理、明事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