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茆菅”。茅、菅二草,形相似,多并用以指野生雜草。亦喻微細。 宋 蘇轼 《送張天覺得山字》詩:“餘光入巖石,神草出茅菅。” 宋 蘇轼 《送程七表弟知泗州》詩:“但使可此人,餘事真茆菅。” 金 元好問 《五松平》詩:“湍流落澗壑,細路深茅菅。” 元 戴表元 《秋蟲歎》詩:“凄然雜憂患,霜風埽茅菅。”
“茅菅”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植物指代
由“茅”和“菅”兩種草本植物組成,二者形态相似,常生長于野外。
自然意象
在詩文中常并稱“茅菅”,泛指野生雜草或微細事物,例如蘇轼詩句“馀光入巖石,神草出茅菅”(),描繪山野中雜草叢生的景象。
象征貧苦環境
因茅、菅均為廉價材料,成語“茅菅”引申為簡陋貧苦的生活環境,如“茆菅”指代貧民居住的草屋()。
例句: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既可寫實描繪自然景觀,也可借喻社會底層的生活狀态,如戴表元詩句“霜風埽茅菅”暗含對民生疾苦的感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出處或植物特性,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文獻及注釋。
《茅菅》是一個漢字詞組,通常指草茅和雜草。
《茅菅》的部首是“艹”,拆分成兩個部分:茅(5畫)和菅(11畫)。
《茅菅》作為一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如《尚書·大禹谟》等。在這些文獻中,茅菅往往用來形容茂盛的雜草或稻田中的雜草橫生。
《茅菅》的繁體字是「茅菅」,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茅菅的形狀可能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但整體的字義和意思仍然相同。
1. 田地裡的茅菅叢生,需要清理。
2. 山間的草原上長滿了茅菅。
茅草、菅茅、茅屋、茅廬、草菅、菅支等。
草木、草叢、草地、野草等。
整潔、幹淨、清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