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茆菅”。茅、菅二草,形相似,多并用以指野生雜草。亦喻微細。 宋 蘇轼 《送張天覺得山字》詩:“餘光入巖石,神草出茅菅。” 宋 蘇轼 《送程七表弟知泗州》詩:“但使可此人,餘事真茆菅。” 金 元好問 《五松平》詩:“湍流落澗壑,細路深茅菅。” 元 戴表元 《秋蟲歎》詩:“凄然雜憂患,霜風埽茅菅。”
"茅菅"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雅色彩的合成詞,由"茅"和"菅"兩種植物組合而成,現作如下解析:
一、詞義溯源 "茅"指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說文解字》注為"菅也",屬禾本科多年生草本;"菅"即菅草(Themeda villosa),《爾雅·釋草》記載"白華野菅",二者皆為古代常見的野生草本植物。《漢語大詞典》第9冊記載,二字連用始于漢代典籍,特指外形相似的禾本科雜草,後衍生為"微賤之物"的代稱。
二、語義演變
三、構詞特點 作為并列式合成詞,遵循古代漢語"二名一實"構詞規律,通過類義疊加強化指稱範圍。二字聲母同為明母(古音),構成雙聲連綿詞特征,符合《廣韻》記載的中古音系規律。
(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中華書局2014年刊行,并核校《十三經注疏》相關篇目)
“茅菅”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植物指代
由“茅”和“菅”兩種草本植物組成,二者形态相似,常生長于野外。
自然意象
在詩文中常并稱“茅菅”,泛指野生雜草或微細事物,例如蘇轼詩句“馀光入巖石,神草出茅菅”(),描繪山野中雜草叢生的景象。
象征貧苦環境
因茅、菅均為廉價材料,成語“茅菅”引申為簡陋貧苦的生活環境,如“茆菅”指代貧民居住的草屋()。
例句: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既可寫實描繪自然景觀,也可借喻社會底層的生活狀态,如戴表元詩句“霜風埽茅菅”暗含對民生疾苦的感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出處或植物特性,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文獻及注釋。
拔萃抱德贲石贲室閉門思過敝政薄食勃騰騰捕搏餔待騁神馳步沖州撞府聰記地祇壇豆包杜陵風雨手方折感恩多高趣供尖關借鬼幽果驗鼓子詞桓伊筝化元貨畚講讨翦商奸妄家戲戟萃進巵九馗局地絶憐聚彙隽蹶明穎蚍蜉堞潑惡剖符全生山表設上水麝水運説那裡話説項鲐鯣魚挑船郎中跳蕭推心置腹圖樣問拟五方雜處物稀為貴先銘西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