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畚箕。《晉書·王猛傳》:“﹝ 王猛 ﹞少貧賤,以鬻畚為業,嘗貨畚於 洛陽 ,乃有一人貴買其畚,而雲無直,自言家去此無遠,可隨我取直。 猛 利其貴而從之,行不覺遠,忽至深山,見一父老……有一人引 猛 進拜之,父老曰:‘ 王公 何緣拜也!’乃十倍償畚直,遣人送之。 猛 既出,顧視,乃 嵩 高山 也。”後用為受人賞識的典實。 清 王士禛 《送戴務旃遊華山》詩:“ 洛陽 貨畚無人識,五月騎驢入 華山 。”
“貨畚”是一個曆史典故相關的詞語,其含義需從字面和出處兩方面綜合理解:
字面含義
“貨”指買賣、交易,“畚”即畚箕(一種竹編的盛物工具),合起來字面意為“售賣畚箕”。
典故來源
出自《晉書·王猛傳》。王猛少時貧賤,曾以賣畚箕為生。某次在洛陽賣畚時,遇一神秘人高價購買,但稱未帶錢,邀其隨行取款。王猛跟隨至深山,見一白發老者,自稱識其才華,并以十倍價錢支付,後送其出山。王猛回頭發現身處嵩山,方知老者非凡人。此故事被後世用來比喻賢士未顯達時的貧賤生涯,或指受人賞識的際遇。
比喻意義
該典故多用于文學中,暗含“寒門才子終遇伯樂”的寓意。如清代王士禛詩句“洛陽貨畚無人識”,即借王猛未遇時的境況,表達對隱士或未遇賢才的感慨。
總結來看,“貨畚”既指具體的賣畚箕行為,更承載着古代文人對命運轉折與知遇之恩的寄托。
《貨畚》是一個古代漢字,意為購買商品或物品以及運送貨物的畚車。畚車指的是一種簡易的運輸工具,使用牲畜來拉動,通常用于運輸重型貨物。
《貨畚》的部首是“钅”(金字旁),表示與金屬相關。它的筆畫數為8畫。
《貨畚》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采”和“車”組成。其中,“采”表示采買、購買商品,“車”表示車輛。當初是指人們購買商品後,用車輛把貨物運送回家。
繁體字形為「貨畚」,字形中的「貨」與「柿」相似,而「畚」部分則由「罙」與「采」組成。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有所不同。例如,貝部有朝向左邊或右邊的兩種寫法。而車的形狀在字形中也有所變化。這些寫法的變化源于漢字發展演變的曆史,如六書的隸書、篆書等。
1. 我們需要一輛貨畚來運送這批貨物。
2. 他用貨畚把新買的家具運回了家。
貨車、畚車、貨物、畚鬥
貨車、運輸車、運貨車
貨車、畚車的反義詞沒有一個特定的詞彙,可以根據具體語境來選擇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