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茅菅的意思、茅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茅菅的解释

亦作“茆菅”。茅、菅二草,形相似,多并用以指野生杂草。亦喻微细。 宋 苏轼 《送张天觉得山字》诗:“餘光入巖石,神草出茅菅。” 宋 苏轼 《送程七表弟知泗州》诗:“但使可此人,餘事真茆菅。” 金 元好问 《五松平》诗:“湍流落涧壑,细路深茅菅。” 元 戴表元 《秋虫叹》诗:“凄然杂忧患,霜风埽茅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茅菅"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雅色彩的合成词,由"茅"和"菅"两种植物组合而成,现作如下解析:

一、词义溯源 "茅"指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说文解字》注为"菅也",属禾本科多年生草本;"菅"即菅草(Themeda villosa),《尔雅·释草》记载"白华野菅",二者皆为古代常见的野生草本植物。《汉语大词典》第9册记载,二字连用始于汉代典籍,特指外形相似的禾本科杂草,后衍生为"微贱之物"的代称。

二、语义演变

  1. 本义指代:具体指茅草与菅草,如《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中"菅茅"并称,比喻轻贱之物。
  2. 象征引申:因二者均属卑贱杂草,渐引申为:
    • 比喻出身卑微:《后汉书·孟尝传》"沉沦菅茅,可为长叹"
    • 指代荒僻环境:宋·王安石诗"菅茅满野愁寒雨"
  3. 现代语义:当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为书面语,保留"低贱之物"的比喻义,多用于文学作品。

三、构词特点 作为并列式合成词,遵循古代汉语"二名一实"构词规律,通过类义叠加强化指称范围。二字声母同为明母(古音),构成双声连绵词特征,符合《广韵》记载的中古音系规律。

(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华书局2014年刊行,并核校《十三经注疏》相关篇目)

网络扩展解释

“茅菅”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析:

一、字面含义

  1. 植物指代
    由“茅”和“菅”两种草本植物组成,二者形态相似,常生长于野外。

    • 茅:即白茅,根茎可食或入药,古代常用来缩酒(滤酒)或作为祭祀用品()。
    • 菅:一种类似茅的草,茎叶较粗糙,多用于编织简陋的覆盖物(如菅笆)。
  2. 自然意象
    在诗文中常并称“茅菅”,泛指野生杂草或微细事物,例如苏轼诗句“馀光入巖石,神草出茅菅”(),描绘山野中杂草丛生的景象。


二、引申比喻

  1. 象征贫苦环境
    因茅、菅均为廉价材料,成语“茅菅”引申为简陋贫苦的生活环境,如“茆菅”指代贫民居住的草屋()。
    例句:

    • 苏轼《送程七表弟知泗州》:“但使可此人,馀事真茆菅”,表达对简朴生活的认可。
    • 元好问《五松平》:“湍流落涧壑,细路深茅菅”,以杂草丛生暗喻环境荒僻。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作品中,既可写实描绘自然景观,也可借喻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如戴表元诗句“霜风埽茅菅”暗含对民生疾苦的感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文出处或植物特性,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文献及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抱戴八识悲叹冰核儿波段不刿不禁不利市赤须子穿度触目经心楚凄催吐剂戥子嫡统断道放词风柯跟跖瓜瓞绵绵鬼计百端还飙覈见慌怕会道门恢台火杂杂渐靡贱字节节高介老藉托经受九族恺直啃青陵衡六兽旅拒瑉玉内奄颇偏丘侧饶命忍忮软揣揣三珠树首途死没苔茸外客辋口枉辟微杀文游台污佞遐邈详明香芹小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