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茂林修竹”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晋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用于描绘幽雅秀丽的自然景色。以下是详细解释:
成语最早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此句通过“崇山峻岭”与“茂林修竹”的并列,展现了兰亭周围壮丽而清幽的山水竹林景观。
成语多用于文学作品中,既表现自然景色的优美,也暗含文人雅士的高洁情怀。例如:
后世文人亦沿用此意象,如:
“茂林修竹”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更承载了古代文人对理想环境的审美追求,成为诗词书画中常见的意境符号。其核心在于通过简练的词汇组合,传递出深邃的山水之美与人文之思。
《茂林修竹》是一个成语,形容景物繁茂、生机盎然的景象,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物的才华出众或者某个事物的数量众多。
《茂林修竹》拆分为“艹”、“木”、“止”、“竹”,其中“艹”是部首,表示与植物有关,此外,整个词语共有12个笔画。
《茂林修竹》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杜少府,早晚闻此语。茂陵苑,来往八千岁。”韩愈用来赞美杜少府的才华出众,引申出对茂盛繁荣样貌的形象描绘。
《茂林修竹》的繁体字为「茂林修竹」。
在古代,汉字写法可能会有变化,但《茂林修竹》一词的基本构造保持不变,只是部分笔画可能有所差异。
1. 这座花园里,古树参天、茂林修竹,景色十分宜人。
2. 她的才华出众,可以说是茂林修竹般的人物。
茂密、丛林、葱郁、繁荣、繁茂、繁盛等。
繁茂、葱郁、繁盛、旺盛、茂盛。
贫瘠、荒凉、孤寂、凋零、萧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