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觸犯地神。 明 梁辰魚 《浣紗記·送餞》:“妾無罪兮冒地,又何辜兮負天!”
(2).佛教語。梵語bodhi(菩提)的另一譯音。意譯正覺。 唐 空海 《青龍寺惠果和尚之碑》:“從金剛薩埵稽首扣寂,師師相傳,於今七葉矣,非冒地之難得,遇此法之不易也。”
“冒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兩類解釋:
指對地神的冒犯或不敬,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例如:
源自梵語“bodhi”(菩提)的另一種音譯,意為“正覺”或“覺悟”。例如: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用詞彙,主要見于古籍或佛教典籍。其拼音為mào dì,注意與形近詞“冒犯”“冒進”等區别使用。
如需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查看《浣紗記》或佛教相關典籍的原文。
《冒地》是一個具有多種意思的詞彙,可以根據不同的上下文有不同的解釋。以下是對該詞彙的詳細解析:
1. 紮根土地,生長:農作物冒地。
2. 從地下冒出來:井裡的水源冒地出來。
3. 被包圍、襲擊:戰士們冒地突圍。
4. 引申為冒出、突然出現的意思。
《冒地》由部首“冖”和“田”組成,總共有8個筆畫。
《冒地》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起源于中國古代的農業社會。農民在耕種過程中,看到農作物從土裡冒出來,就形容為“冒地”。
《冒地》的繁體字是「冒地」。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古時候《冒地》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但具體的寫法需要進一步研究。
1. 農作物已經冒地長出,禾苗翠綠欲滴。
2. 雨後,地裡的小河冒地湧出來。
3. 敵人包圍住了我們,我們冒地反擊。
冒汗、冒險、冒昧、冒失。
浮現、冒出、湧出。
藏匿、隱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