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連營的意思、連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連營的解釋

(1).紮營相連。《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帝聞 備 兵東下,與 權 交戰,樹栅連營七百餘裡。”《北史·宇文護傳》:“ 護 連營漸進,屯軍 弘農 。”

(2).指連綿不絕的營寨。 唐 李白 《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詩:“ 函谷 絶飛鳥, 武關 護連營。” 清 王省山 《秣陵紀事》詩:“沿江數十裡,連營高壘起。”

(3).星名。《晉書·天文志上》:“貫索九星在其前,賤人之牢也……一曰連營,一曰天牢,主法律,禁暴強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連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相連的軍營或連綿不斷的營寨。它常用于描述古代戰争中軍隊駐紮的規模宏大、營地彼此連接的景象,具有鮮明的軍事和曆史色彩。

以下是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相連的軍營;連綿不斷的營寨。 這是最核心、最常用的意思。它描繪了衆多軍營緊密相連、規模浩大的場景。
    • 來源依據: 該釋義是《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詞典收錄的核心義項。參見《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典故出處與曆史背景:

    • "連營"一詞最著名的典故出自三國時期。公元222年,蜀漢皇帝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大軍伐吳。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一帶,他命令軍隊沿長江兩岸紮營,營地連綿不絕,長達數百裡,史稱"連營七百裡"。這種布陣方式被東吳将領陸遜利用,采用火攻戰術,大破蜀軍,史稱"夷陵之戰"或"猇亭之戰"。
    • 這個曆史事件賦予了"連營"一詞特定的曆史内涵,常用來形容規模龐大但可能因過于分散或缺乏縱深而存在風險的軍事部署。
    • 來源依據: 該典故主要記載于《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及裴松之注引《吳書》,以及《資治通鑒》等史書。後世文學作品(如詩詞、小說)也頻繁引用此典故。
  3. 文學與引申用法:

    • 在古典詩詞中,"連營"常被用來渲染戰争的宏大場面、軍隊的浩蕩氣勢,或暗示戰争的悲壯與風險。例如:
      •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其中"八百裡"常被解讀為"連營八百裡",形容軍營連綿之廣)。
      • 陸遊《關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戍樓刁鬥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笛裡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中原幹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複,幾處今宵垂淚痕。"(詩中雖未直接出現"連營",但其描繪的邊塞景象常與"連營"意境相通)。
    • 現代漢語中,"連營"有時也可引申比喻規模龐大、緊密相連的事物,如"工廠連營"、"帳篷連營"等,但此用法相對較少,且仍帶有一定的規模感和(軍事)組織色彩。
    • 來源依據: 詩詞用例參見辛棄疾《稼軒長短句》、陸遊《劍南詩稿》等。引申用法在現代文學作品及新聞報道中偶有出現。

"連營"一詞,從詞典釋義看,核心指相連的軍營。其曆史淵源與三國"夷陵之戰"中劉備"連營七百裡"的著名戰例緊密相關,賦予了它特定的軍事曆史内涵。在文學作品中,它常用于描繪宏大的戰争場面或軍隊氣勢。其現代引申義雖存在但使用頻率不高。理解"連營",需結合其軍事背景和經典曆史典故。

網絡擴展解釋

“連營”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

1.紮營相連

指軍隊在駐紮時營寨相互連接,形成連續布局。這一用法常見于曆史軍事描述,例如:

2.連綿不絕的營寨

泛指規模龐大、連綿不斷的軍營或防禦工事。例如:

3.星名

古代天文學中指代星宿名稱。據《晉書·天文志》記載,“貫索九星”中的“連營”象征“天牢”,與法律、刑罰相關。


文學與曆史中的典型用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詩句背景,可參考《三國志》《晉書》等史書或相關詩詞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柏實人拜托謗詞半周刊寶泉局賓柔長蛇陣乘虛蹈隙宸章畜枕黨魁擔驚受怕癫頭癫腦調疊鬥草酆琅缸磚洸洸海鳌還可以減員徼惠嘉肴錦車使康護溘露狂煽苦不聊生酷似樂道好古冷突籬棘攏子鹵部密網南齊女魃袢暑鉛部牽束輕舠窮槁秋禊熱力人為森豎神工鬼力食職雙轉馬聳服搨地錢挑鬭挺操通告投綸無羣宵烽校試歇虎厀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