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獄門。亦借指為牢獄。 南朝 齊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稀鳴桴於砥路,鞠茂草於圜扉。” 唐 駱賓王 《獄中書情通簡知己》詩:“圜扉長寂寂,疏網尚恢恢。” 陳熙晉 箋注:“圓扉,獄戶以圓木為扉也。” 唐 薛用弱 《集異記·淩華》:“ 華 昔日曾宰 劇縣 ,甚著能績,後有缺行敗其成功,謫官圜扉,伺其修省。” 明 沉鲸 《雙珠記·刑逼成招》:“我身居囹圄,役在圜扉。” 明 張煌言 《祭四叔父文》:“今逆虜棄天經,斁人彜,株連波累,緻叔父畢命圜扉。”
“圜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圜扉”的核心含義為“監獄門/牢獄”,多見于古代文獻和詩詞;現代語境中若出現其他解釋(如比喻義),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建議在學術或古文閱讀時以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釋義為準。
《圜扉》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圓形的門扉”,也可引申為“圓形的門戶”或“圓形的大門”。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建築物或者景觀中的圓形門扉。
《圜扉》這個詞的部首是“囗”(圍字旁),共有16個筆畫。
《圜扉》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它最早出現在《尚書·周書·泰誓》:“民有薪稅,圜扉以進,谷以時服。”由于古代的字形和字體變化,該字在繁體中寫作「圓扉」。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其中提到《圜扉》的古文字形“囗門”。
1. 這個園林的圜扉設計獨特,給人一種甯靜而神秘的感覺。
2. 他推開圜扉,邁步走進新的世界。
- 圜形: 形容具有圓形的特點。
- 圜寂: 形容非常甯靜和平靜。
圜扉的近義詞有:圓門、環形大門。
圜扉的反義詞是:方門、直角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