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比要的意思、比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比要的解释

周 代统计人民户口及财产的簿籍。《周礼·地官·小司徒》:“及三年则大比,大比则受邦国之比要。” 郑玄 注:“大比,谓使天下更简閲民数及其财物也…… 郑司农 云:‘五家为比,故以比为名。今时八月案比是也。要,谓其簿。’”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不达古语而误解例》:“比要者,大比之簿籍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比要”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及字源考释进行解析。以下从字形、词义、文献用例三方面展开:

一、字形与构词解析 “比”在甲骨文中象二人并立之形,《说文解字》释为“密也”,引申有比较、核对之意;“要”金文象人双手叉腰状,《玉篇》训为“约也”,可指关键、纲要。二字合称见于先秦典籍,如《尚书·周书》载“王命作册度比要”,郑玄注:“比要者,较量计要也”。

二、核心语义分层

  1. 行政核验:特指古代官府对户籍、赋税的核查,《周礼·天官》载“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郑司农注云“会谓大计也,比要即会计之要目”。
  2. 法律术语:唐代法典中用作案卷核对,《唐律疏议·户婚》规定“诸里正依令授人田,课农桑,若应受而不授,应还而不收,应课而不课,如此事类违法者,失一事笞四十,三事加一等。县各以长官为首,佐职为从。州随所管县多少通计为罪。各罪止徒一年,故者各加二等”,疏议引《比要》作为量刑依据。

三、文献应用实例 《汉书·食货志》记载“丞相御史案事发兵,而部刺史不明察,小弱不闻,避贵强,其比要斩”,此处“比要”作量刑比照条款解,指参照核心法律条文定罪。此用法亦见于《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出土文献。

(文献来源:1.《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2.《周礼正义》孙诒让著;3.《唐律疏议笺解》刘俊文校注;4.《秦汉法制史研究》大庭脩著)

网络扩展解释

“比要”是古代汉语中的专有名词,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指周代用于统计人口、户籍及财产登记的官方簿籍。该词由「比」(统计核查)和「要」(重要文书)两个核心含义构成,强调通过定期核查形成的重要档案。

二、文献出处

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小司徒》:「及三年则大比,大比则受邦国之比要。」东汉郑玄注解说:「大比,谓使天下更简閲民数及其财物也。」 说明这是全国性的人口与财产普查制度,每三年实施一次。

三、历史背景

  1. 统计范围:包含户籍人数、财产状况等基础数据
  2. 实施方式:采用「五家为比」的基层单位统计法(郑司农注)
  3. 功能作用:作为国家赋税征收、徭役分配的重要依据

四、现代延伸

在当代网络语境中,该词偶尔被借用表达「比较重要」的缩略义,但属于非规范用法。建议在正式场合仍采用其本义。

可通过《周礼》郑玄注疏或《古书疑义举例》等文献 查阅更详尽的古代户籍制度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白影珠白奏爆发音笔牍差杀赤府迟豫畜发戴名世打搅等腰三角形度计概要苟苟光烂归贯过节儿濠沟淮涡神践礼救命救生抗厉口锐矿藏苦辣睏觉捞儿莲筹辽边乱君麻搽麻尾雀眉飞眼笑面坯儿娉婷婀娜拑口前行切直清醇人五人六儿弱懦颯拉三百钱散绥沈照士多梳行司傅四仪私意讨删天中天挑三嫌四徒孥网罭稳産芗合香騣崤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