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 黃河 津渡名。地在今 河南省 延津縣 東北。相傳 周文王 師 姜尚 ( 呂尚 )未遇時曾賣食于此。《左傳·昭公十七年》:“九月丁卯, 晉 荀吳 帥師涉自 棘津 。”《史記·遊俠列傳》:“昔者 虞舜 窘於井廩, 伊尹 負於鼎俎, 傅説 匿於 傅險 , 呂尚 困於 棘津 ……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 張守節 正義:“《尉繚子》雲 太公望 行年七十,賣食 棘津 雲。”按,今本《尉缭子》作“盟津”。 唐 李白 《梁甫吟》:“君不見 朝歌 屠叟辭 棘津 ,八十西來釣 渭 濱。” 宋 秦觀 《司馬遷論》:“ 傅説 匿於 傅巖 , 呂尚 困於 棘津 。”
“棘津”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義演變進行解釋:
指險惡的境地或困境,由“棘”(荊棘,象征阻礙)和“津”(渡口,喻指難關)組合而成。該用法常見于文學作品中,比喻處境艱難或充滿危險。
兩種含義存在引申關系:曆史地名“棘津”因地形險要,逐漸衍生出“困境”的比喻義。例如《史記》用“困于棘津”描述姜子牙未發迹時的艱難處境,将地理名稱轉化為人生境遇的象征。
提示:若需查閱具體文獻原文(如《左傳》《史記》相關段落),可參考、4、5的曆史引證内容。
棘津(jí jī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尖銳而湍急的水流”。它可以形容溪流或河水在狹窄的地方猛烈流動的樣子。
棘津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水(shuǐ)。其筆畫順序依次為:橫(1)、豎(1)、捺(4)、彎鈎(1)、撇(4)。
棘津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它可以追溯到古書《楚辭·九辯》中的“棘津”,描述了洪水爆發時河流的激烈情景。另一種說法是它源自于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形,代表着水流的形狀。
棘津的繁體字為「棘津」。
在古時候,棘津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畢竟,漢字的書寫規範在曆史的演進中也經曆了一些變化。然而,目前沒有發現有關棘津的古代寫法記錄。
1. 暴雨過後,山間的小溪變成了棘津,它的水勢洶湧且喧嚣。
2. 江河湍急,奔騰如棘津,給人一種浩渺壯觀的感覺。
棘津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詞組,例如:
1. 棘津石(形容瀑布沖擊岩石的景象)
2. 棘津急流(形容河水流經崎岖地勢時的急流)
3. 棘津奔騰(形容水流沖刷渾濁而急速的樣子)
與棘津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急流
2. 瀑布
3. 奔流
與棘津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緩流
2. 平潭
3. 甯靜的水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