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 黃河 津渡名。地在今 河南省 延津縣 東北。相傳 周文王 師 姜尚 ( 呂尚 )未遇時曾賣食于此。《左傳·昭公十七年》:“九月丁卯, 晉 荀吳 帥師涉自 棘津 。”《史記·遊俠列傳》:“昔者 虞舜 窘於井廩, 伊尹 負於鼎俎, 傅説 匿於 傅險 , 呂尚 困於 棘津 ……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 張守節 正義:“《尉繚子》雲 太公望 行年七十,賣食 棘津 雲。”按,今本《尉缭子》作“盟津”。 唐 李白 《梁甫吟》:“君不見 朝歌 屠叟辭 棘津 ,八十西來釣 渭 濱。” 宋 秦觀 《司馬遷論》:“ 傅説 匿於 傅巖 , 呂尚 困於 棘津 。”
"棘津"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地理含義的古漢語詞彙,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釋:
"棘津"指中國古代黃河下遊的重要渡口,具體位置在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部。其名稱源于該地古時多荊棘叢生的自然地貌特征("棘"指荊棘),"津"則指渡口。該渡口在春秋戰國時期是連接南北的交通要沖。
地理位置
據《水經注·河水》記載,棘津位于古黃河的南岸,地處衛輝府(今河南新鄉)與開封之間,是先秦時期齊、晉等諸侯國使臣往來必經之地。《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六》明确标注其位于"延津縣東北十五裡"。
戰略地位
作為黃河古渡口,棘津在軍事史上具有重要價值。如《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晉國軍隊"濟自棘津",即通過此渡口進軍。漢代仍為漕運節點,《漢書·地理志》稱其屬陳留郡酸棗縣轄境。
早期記載
《論語·微子》中子路問津典故中,長沮、桀溺"耦而耕"處,曆代注疏家如鄭玄、朱熹均考為棘津所在。
來源: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
地名沿革
唐代《元和郡縣志》載:"棘津在胙城縣東北三十五裡",宋以後因黃河改道逐漸湮沒。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詳細考證其地理變遷。
來源: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河南三》
在文學作品中,"棘津"常象征困頓之境。如王維《送魏郡李太守赴任》"遙思棘津下",化用姜尚(呂尚)未遇周文王前"賣食棘津"的典故(見《史記·齊太公世家》),隱喻賢士未顯時的境遇。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棘津”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義演變進行解釋:
指險惡的境地或困境,由“棘”(荊棘,象征阻礙)和“津”(渡口,喻指難關)組合而成。該用法常見于文學作品中,比喻處境艱難或充滿危險。
兩種含義存在引申關系:曆史地名“棘津”因地形險要,逐漸衍生出“困境”的比喻義。例如《史記》用“困于棘津”描述姜子牙未發迹時的艱難處境,将地理名稱轉化為人生境遇的象征。
提示:若需查閱具體文獻原文(如《左傳》《史記》相關段落),可參考、4、5的曆史引證内容。
百依百從别寝臂力彬彬有禮碧筱慘緑讒箕懲誡赤衣春冰大題鞑夷刁滑奸詐釘嘴鐵舌杜門面壁惡言惡語溝隍詭賊古鉩寒乎衡服緩慢家口疾動金步搖愒陰饋電喟爾聊表寸心立場不穩吏力六一泉迷天大謊母師木鹽内在因素辇跸輾動噢嗗破身清國清質齊驅并進卻敵三眠勢焰授堂淑明塔鈴堂聯天中節擿裂聽事團粒委仰畏約聞風遠遁文章宗匠邪俗洗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