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梅花待放之苞。美如婦女之頰,故稱。 宋 李清照 《蝶戀花》詞:“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
“梅腮”是一個古典文學中的意象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總結如下:
“梅腮”指梅花待放的花苞,因其形态柔美如女子的面頰而得名。這一比喻将梅花初綻的形态與女性柔美的容顔相聯繫,突出早春梅花的嬌嫩與生機。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蝶戀花》:“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此處“梅腮”與“柳眼”(柳葉初生如眼)對仗,共同描繪初春萬物複蘇的景象,暗含對春意的敏感與情感萌動。
“梅腮”不僅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更承載了文人對季節變遷的細膩感知,以及借物抒情的傳統手法。李清照通過此詞,将個人情感與自然景象交融,表達了對春光的敏銳捕捉和内心情感的萌發。
“梅腮”是古典詩詞中兼具形象美與意境美的詞彙,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季節意象,展現了文人獨特的審美視角。如需進一步了解其用法,可參考李清照原詞及宋代詠物詩相關分析。
《梅腮》是一個比喻性詞語,形容一個人的臉蛋紅潤且帶有紅暈,宛如梅花的嬌豔,故稱梅腮。
《梅腮》由梅(木)和腮(月)兩個部首組成,共15個筆畫。
《梅腮》一詞來源于古代文學作品,在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鹳雀樓》一詩中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的詩句,其中有“欲窮千裡目”一句,形容了登高望遠的景象。後來,人們引申使用“梅腮”一詞,用以形容臉色紅潤的美麗容貌。
《梅腮》的繁體字為「梅腮」。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梅腮可以寫作「梅顋」。
他笑起來總是梅腮綻放,十分迷人。
組詞:梅花、紅暈、紅潤。
近義詞:桃腮、櫻腮。
反義詞:蒼白、枯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