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名精的子實。中醫入藥,治蛔蟲病和蛲蟲病。 唐 孟郊 《懷南嶽隱士》詩之二:“楓梩搘酒甕,鶴蝨落琴牀。”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藥議》:“按地菘即天名精,蓋其葉似菘,又似名精,故有二名。鶴蝨即其實也。” 明 俞弁 《逸老堂詩話》卷上:“餘 正德 辛未春,與 張堯臣 遊 虎邱 竹樓禪房,酒半, 堯臣 留句壁間,餘亦和之,有‘松竹陰中鶴蝨堕,翠微深處僧房開。’”
鶴虱是一種傳統中藥材,其詞意解釋及藥用特性如下:
鶴虱是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的幹燥成熟果實,秋季采收後曬幹入藥。别名包括北鶴虱、鹄虱、鬼虱等。另有傘形科植物野胡蘿蔔的果實稱“南鶴虱”,但北鶴虱為《中國藥典》正品。
果實呈細小圓柱狀,長3-4毫米,表面黃褐色,具縱棱,頂端有灰白色圓環,氣特異,味微苦。主産于河南、山西、甘肅等地。
因含毒性成分,需嚴格按劑量使用,過量可能引起不良反應。孕婦及體弱者慎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炮制方法或現代藥理研究,可參考《中國藥典》或權威中醫藥文獻。
鶴虱是指一種寄生在鳥類身上的寄生蟲,它的身體形狀像虱子,有很多的腳,常常寄生在鶴類和其他水禽身上,吸取它們的血液。
鶴虱的部首是鳥(鳥字旁),它的拼音是he4 shi1。鶴虱的總筆畫數為14。
鶴虱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鶴指的是鳥類中的一種大型鳥類,虱則是指寄生在鳥獸體上的寄生蟲,兩個詞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鶴虱”這個詞。
鶴虱的繁體字為「鶴虱」。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在古時候,人們常常用「鶴蝨」來代替現代的「鶴虱」。
1. 那隻鶴身上長滿了鶴虱。
2. 小鳥因為身上長了鶴虱而不停地抓癢。
鶴病、虱子、寄生等。
寄生蟲、虱螨。
宿主、寄生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