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币名。《漢書·高後紀》:“行八銖錢。” 顔師古 注引 應劭 曰:“本 秦 錢,質如 周 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即八銖也。 漢 以其太重,更鑄莢錢,今民間名榆錢,是也。民患其太輕,至是復行八銖錢。”
八铢錢是中國古代貨币體系中的一種銅鑄币,其名稱源于其标準重量單位“铢”。根據漢代度量衡制度,1铢約合現代0.65克,八铢即5.2克左右。該錢币始鑄于漢高後二年(公元前186年),是西漢政權為整頓秦末混亂币制推行的新型半兩錢,錢文仍沿用秦制的篆書“半兩”字樣,但實際重量較秦半兩(十二铢)減重三分之一,反映了漢初經濟恢複期貨币政策的調整。
從形制特征看,八铢錢直徑約28-32毫米,穿孔寬度7-9毫米,錢體較薄且邊緣不修磨,錢文筆畫平緩方正。這種錢币的鑄造工藝承襲了秦代母範翻鑄技術,但在合金配比上有所改進,銅含量約83%、鉛14%、錫3%,提高了貨币的耐用性。據《漢書·食貨志》記載,該錢币僅流通六年便被更輕的“五分錢”取代,成為西漢貨币減重曆程中的重要過渡形态。
在貨币史研究領域,八铢錢的考古發現具有重要意義。1983年陝西西安白鹿原漢墓群出土的八铢錢範,與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同類錢币相互印證,為研究漢初貨币制度提供了實物佐證。彭信威《中國貨币史》指出,八铢錢的推行标志着中國古代貨币從稱量貨币向标準鑄币的轉變嘗試,其重量标準影響了後續的榆莢錢、四铢半兩等币制的制定。
八铢錢是中國漢代初期流通的一種貨币,具體信息如下:
八铢錢是漢初“半兩錢”的一種型制,通行于呂後二年至六年(前186年—前182年)。其名稱源于重量單位“铢”(1铢=1/24兩),八铢即相當于1/3兩。
這一貨币改革反映了漢初經濟政策的調整,旨在平衡貨币流通與商品價值的關系,緩解因貨币過輕導緻的通貨膨脹問題。
如今八铢錢作為曆史文物,是研究漢代貨币制度和經濟史的重要實物證據。
注:關于八铢錢的起源,部分資料提到秦代,但權威記載明确其為漢初呂後時期推行的貨币型制,可能與秦制半兩錢存在關聯。
柏高班叔杯中綠必力不剌不肩不誣城池酲醉車辇抽征蹙雪得按登戒電磁振蕩牒啟方離高伉官健桂枻滾瓜爛熟過拍核骨剿捕憍淫解署傑秀際留卷縮蠲削老坡貌受美洲母氣碙砂凝固點批落僻然潛禍起旱清視窮莫人門三獸渡河上端樞奧死工夫四铢錢速效擡疊天下無雙調色闆亭院同姓唾地成文吐言王軌萬刼未牙無縫塔葉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