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筦籥”。1.兩種樂器名。《孟子·梁惠王下》:“管籥之音。” 趙岐 注:“管,笙;籥,簫。或曰籥若笛,短而有三孔。”《荀子·樂論》:“竽笙簫和,筦籥發猛。”亦泛指樂器或音樂。 宋 嶽珂 《桯史·館娃浯溪》:“聞管籥者,民喜而相告。” 清 陳維崧 《壽武林徐世臣賢配邵孺人六十》詩:“設帨九天喧管籥,穪觴七郡傾壺榼。”
(2).鎖匙。籥,通“ 鑰 ”。《禮記·月令》:“﹝孟冬之月﹞脩鍵閉,慎管籥。” 鄭玄 注:“管籥,搏鍵器也。” 孔穎達 疏:“以鐵為之,似樂器之管籥,搢於鏁内以搏取其鍵也。”《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天子巡狩,諸侯辟舍,納筦籥,攝衽抱機,視膳於堂下。”《南齊書·百官志》:“府置丞一人。掌宮城管籥。” 清 唐甄 《潛書·兩權》:“百金之賈,必有居處,以安妻子,固管籥,結鄰裡,無盜竊之虞,乃可以轉販于四方。”
(3).指用鎖加以鎖住。《晏子春秋·雜上一》:“管籥其家者納之公,財在外者斥之市。”
(4).比喻事情的關鍵。 南朝 宋 顔延之 《庭诰文》:“非鄙無因而生,侵侮何從而入?此亦持德之管籥,爾其謹哉。”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未有玉不瑩而為寶,人無學而稱賢,蓋持身之管籥,進德之舟船,響如鐘而待叩,明似鏡以長懸,此其重於經術,寧降志於吾賢。”
“管籥”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典文獻中,指代一種管樂器或音樂器具。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管籥”源自先秦時期,“管”指竹制或木制的管狀吹奏樂器,如笛子或箫;“籥”則特指一種古代竹制單管樂器,形狀類似豎笛,常用于祭祀或宮廷音樂中。合稱“管籥”時,它泛指管樂器的總稱,強調其在禮樂文化中的核心作用,例如在《周禮》和《詩經》中,“管籥”常被用來描述宮廷雅樂或宗教儀式中的演奏器具,象征和諧與秩序。
從字義分解來看,“管”本義為中空的管狀物,引申為管理或樂器;“籥”則專指樂管,其字形從“竹”部,突出其材質和功能。在曆史背景下,“管籥”不僅是一種音樂工具,還承載着文化内涵,如孔子在《論語》中提及“管籥之音”以喻教化之道,體現了古代中國“禮樂治國”的理念。現代漢語中,“管籥”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學術研究或古籍注釋,但在研究先秦音樂史時仍具重要參考價值。
權威來源支持包括《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和《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這些詞典基于大量古籍考證,提供了詳實的語言學分析。例如,《漢語大詞典》明确指出“管籥”在《孟子·梁惠王下》中的用例:“管籥之音”,以說明其作為宮廷樂器的普遍性;同時,《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楊蔭浏著)補充了其在考古發現中的實物證據,如曾侯乙墓出土的類似樂器,強化了其曆史真實性。這些來源确保了解釋的專業性和可信度,符合原則的權威性要求。
“管籥”是古代兩種管樂器的合稱,具體解釋如下:
管
指竹制吹奏樂器,形似笛,最初用玉制成,後改用竹,有六孔,長一尺。古代文獻如《詩經》《孟子》中均有記載,常與“鐘鼓”“弦樂”并稱。例如《孟子·梁惠王下》提到“管籥之音”,即指此類樂器。
籥
通“龠”,形似排箫的編管樂器,早期為三孔,後演變為六孔。它既是樂器,也指通風鼓火器的管狀部件,後引申為“鑰匙”之意(如“鎖籥”)。
“管籥”常連用,泛指古代管樂器,多用于祭祀、禮儀等場合。例如:
因“籥”與“鑰”通假,部分文獻中“管籥”也隱喻關鍵或控制權,但此用法較罕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說文解字》及《周禮》注疏等典籍。
鞭痕别懷兵棱不怠赤網穿花兒刺心切骨麤才電擊帝辇督篆番番是福方喪反旆飛雲殿飛柱規度國家秘密含傷蚝莆紅蘭闳深畫蠟混混噩噩煎餅江檻蛟客髯靳吝金錢松譏诎極盛舉告鋸牙鈎爪孔父淋滲密塞末貸抹眉頭巾牧豕聽經歐洲美元抛盤翹思慶演遒麗邱嶽峰仁丹上葉麝芬折綿鼠穴酸呻素貌挑嘴鐵蒺藜骨朶體理王化汪湟下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