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耆民的意思、耆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耆民的解釋

年高有德之民。 明 李東陽 《送王德潤參政還河南》詩:“還向耆民宣聖德,萬人扶杖繞行軒。”《明史·太祖紀三》:“庚寅,援耆民有才德知典故者官。”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七·一家上壽》:“見 歷城 耆民 劉子全 者,年八十五矣,尚矍鑠。” 清 趙翼 《閱邸報恭紀盛事》詩:“兩古稀年并一身,昇平人瑞有耆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耆民(qí mín)是漢語中對特定高齡老人的尊稱,特指年高德劭、閱曆豐富的長者。該詞由“耆”與“民”二字構成,其釋義與文化内涵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溯源

    • 耆:《說文解字》釋為“老也”,指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禮記·曲禮上》明确“六十曰耆”,代表人生進入德高望重的階段。
    • 民:泛指百姓、平民。

      合稱“耆民”,即年屆六十或以上的平民長者,強調其社會身份與年齡特征。

  2. 年齡界定

    古代文獻對“耆”的年齡标準存在差異:

    • 主流标準:以《禮記》為代表,界定為六十歲(如“六十曰耆,指使”)。
    • 擴展标準:部分典籍如《釋名》将“耆”延至七十歲(“七十曰耆”),但“六十歲”之說更為通行。

二、文化内涵與社會角色

  1. 德望象征

    “耆”不僅指年齡,更蘊含德行要求。《周禮·秋官》中“耆老”被賦予參議教化、調解糾紛的職責,體現“齒德俱尊”的傳統價值觀。

  2. 政策優待

    曆代王朝對耆民有特殊禮遇:

    • 漢代:賜“鸠杖”作為身份标識,享免稅特權(《漢書·文帝紀》)。
    • 明清:地方設“鄉飲酒禮”,由耆民主持,彰揚敬老之風(《明會典》)。

三、與現代詞彙的對比

區别于普通“老人”,“耆民”隱含三重特質:

  1. 年齡門檻:需達六十歲或以上。
  2. 平民身份:區别于“耆紳”(有官職的老人)。
  3. 德行為重:強調社會威望,非單純年齡記錄。

四、典籍例證

  1. 《禮記·曲禮上》:

    “六十曰耆,指使。” 指六十歲長者可指導他人行事。

  2. 《孟子·梁惠王下》: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王政發施,必先斯四者。” 其中“矜人”即含耆老,體現政策優先關懷。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耆民”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í mín,由“耆”(年老、德高望重)和“民”(百姓)組成,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指年高有德之民,即年齡較大且品德高尚的百姓。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形容受尊敬的老年群體。


詞源與用法

  1. “耆”的含義:

    • 本義指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說文解字》),後引申為年長且有威望的人,如“耆老”“耆宿”。
    • 與“民”結合後,強調長者的德行與社會地位,常用于官方或文人作品中表彰有德行的百姓。
  2. 曆史用例:

    • 明代李東陽詩雲:“還向耆民宣聖德,萬人扶杖繞行軒”,描繪了民衆對德高望重者的擁戴。
    • 《明史·太祖紀三》記載:“援耆民有才德知典故者官”,表明古代會選拔此類長者擔任官職。

相關詞彙


“耆民”是典型的曆史詞彙,結合了年齡與道德雙重标準,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對長者的尊重和對德行的推崇。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

别人正在浏覽...

白蘿門書本本猵狙餅定躃人播弄步履維艱暢草倡家查哨懲警傳鑼點青釣奇東馳西擊東曦既駕幡布燔告梵席覆芘膏蘭勾稽海濶天空豪吹爀曦溷章兼利疾官祲祥集議絶走峻論雷野料猜裂罅龍德在田龍樓鳳阙麻紮刀妙飾母馬撚訣牛角尖啪哒前烈擎榜青玑驅趁取轄投井傻勁釋生取義庶孚訟刑素着梯路聽用同謀痛下針砭詳省小姨娘謝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