鈎楯的意思、鈎楯的詳細解釋
鈎楯的解釋
(1).即鈎盾。《後漢書·桓帝紀》:“閏月甲午, 南宮 長秋 和歡殿 後鉤楯、掖庭、朔平署火。”參見“ 鉤盾 ”。
(2).彎曲如鈎的欄杆。 唐 黃滔 《館娃宮賦》:“基扃鬱律,鉤楯參差。”
詞語分解
- 鈎的解釋 鈎 (鈎) ō 懸挂或探取東西用的器具,形狀彎曲,頭端尖銳:鈎子。秤鈎兒。火鈎子。 形狀像鈎子的:蠍的鈎子。鈎針。 漢字筆形之一(亅、乛、乚、??、??、??、乙等)。 用鈎形物搭、挂或探取:鈎住樹枝
- 楯的解釋 楯 ǔ 闌檻橫木,指闌幹:楯軒。 拔擢:“引楯萬物,群美萌生”。 古代載棺木的車。 楯 ù 同“盾”。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鈎楯(gōu dùn)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
指代機構“鈎盾”
鈎盾是漢代官署名,負責皇家園林、器物等事務。例如《後漢書·桓帝紀》記載南宮火災時提到“鈎楯、掖庭、朔平署”,此處“鈎楯”即指該機構()。
-
描述建築結構
指彎曲如鈎的欄杆,多用于古代宮殿或樓閣的防護設計,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例如引文中“南宮長秋和歡殿後鉤楯”可能指此類建築部件()。
補充說明:
- 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曆史文獻中。
- 由于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參考《漢語大詞典》《後漢書》等權威文獻核實細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鈎楯是一個漢字,意思是用來勾住、抓住物體的直杆子。它的拆分部首是鈎和木,共有12畫。鈎楯的來源比較晦澀,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其起源于楚國,具體的信息并不明确。
鈎楯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鈎樽,各字形大緻相似,隻是在書寫方式上略有不同。
在古時候,鈎楯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體。例如,楷書中的寫法為鈎+楚的變體,即鈎⿱斤鬥,整體呈現出鬥字形狀。
以下是一個關于鈎楯的例句:“他把釣魚竿的鈎楯勾在了樹枝上。”
鈎楯可以作為組詞中的一個部分,例如:鈎楯竿、起錨鈎楯、螺鈎楯蓋等。
和鈎楯意思相近的詞彙包括“鈎子”、“挂鈎”等,它們都帶有抓住、勾住物體的意思。
反義詞則是“松開”、“解開”等,意味着釋放或打開鈎楯所勾住的物體。
綜上所述,鈎楯是一個漢字,意思是用來勾住、抓住物體的直杆子。它的拆分部首是鈎和木,共有12畫。鈎楯的繁體字寫作鈎樽,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體。它可以作為組詞中的一部分,與鈎子、挂鈎等詞彙意思相近,而與松開、解開等詞彙形成反義關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