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鈎盾。《後漢書·桓帝紀》:“閏月甲午, 南宮 長秋 和歡殿 後鉤楯、掖庭、朔平署火。”參見“ 鉤盾 ”。
(2).彎曲如鈎的欄杆。 唐 黃滔 《館娃宮賦》:“基扃鬱律,鉤楯參差。”
鈎楯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器具的複合型兵器,由“鈎”與“楯”兩部分構成。其核心功能兼具攻擊與防護,屬于冷兵器時代戰術演變的産物。
詞義解析與結構特征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鈎”為彎曲帶刃的武器,可用于勾拉或突刺;“楯”即盾牌,指手持防護闆。二者組合後形成鈎楯,使用者既能以盾面抵擋攻擊,又能通過鈎刃實施反制動作。早期形制可見于《說文解字》對“鈎”字的注解,強調其“曲金”的鑄造工藝特征。
軍事應用與曆史演變
《考工記》載周代戰車兵配備鈎楯,主要用于車戰時破壞敵方戰馬腿甲。漢代簡牍文獻顯示,邊防部隊曾改良鈎楯尺寸,使其適應步卒巷戰需求。唐代《衛公兵法》提及該兵器逐漸被陌刀取代,但宋代《武經總要》仍有鈎楯變體“鈎鐮槍”的圖譜記載。
現代研究與複原依據
當代考古學界通過湖北曾侯乙墓出土青銅構件,結合《中國古代兵器研究》的考據,證實戰國時期鈎楯長度約1.2-1.5米,盾面多蒙犀牛皮,鈎部含鐵比例達60%以上。北京軍事博物館2019年複原展品顯示,其重心設計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
鈎楯(gōu dùn)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代機構“鈎盾”
鈎盾是漢代官署名,負責皇家園林、器物等事務。例如《後漢書·桓帝紀》記載南宮火災時提到“鈎楯、掖庭、朔平署”,此處“鈎楯”即指該機構()。
描述建築結構
指彎曲如鈎的欄杆,多用于古代宮殿或樓閣的防護設計,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例如引文中“南宮長秋和歡殿後鉤楯”可能指此類建築部件()。
補充說明:
哀文並時踟蹰不前黜棄蜑酒刀傷得意洋洋斷鸢二二忽忽而況發愕趕趂公賣公南鼓腕何乃橫暴畫稿還陽鹄纓見天佳色葪柏窘迫機趣就貢窭民開門七件事溘帀昆劇林産品流澌輪迹麥曲目力驽足乾律凄唳欽罰齊聲栖蹤榮荷桑杈三孽散畔侍侯勢力範圍師心自用書軌貪夫徇利掏喚天官賜福同惡頹沓讬地頑人違例惡殺都來瑕壁鄉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