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麻箋的意思、麻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麻箋的解釋

即麻紙。 清 龔自珍 《重摹宋刻<洛神賦>九行跋尾》:“ 王子敬 《洛神賦》九行,百七十六字,用麻牋寫, 宋徽宗 刻石秘府,拓賜近臣者也。”參見“ 麻紙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麻箋”是一個與古代紙張制作相關的詞語,其解釋如下:

詞義解釋

麻箋,又稱“麻紙”,是一種以麻類纖維為原料制成的傳統手工紙。它在中國古代尤其是山西襄汾鄧莊地區(舊稱平陽)生産,品質上乘,因此也被稱為“平陽麻箋”或“鄧莊麻箋”。這類紙張因質地堅韌、吸墨性好,曾作為貢品和官府用紙,明清時期更被指定為皇室專用紙,例如“呈文紙”是官員向朝廷呈遞公文的主要載體。

曆史與文化價值

  1. 宮廷與官方用途:明清時期,“平陽麻箋”廣泛用于皇宮文書和官員奏章,其名貴程度可見一斑。
  2. 文獻記載:清代龔自珍在《重摹宋刻<洛神賦>九行跋尾》中提到,晉代書法家王獻之(字子敬)的《洛神賦》九行本即用麻箋書寫,後由宋徽宗刻石收藏。
  3. 詩詞中的體現:元代楊維桢、耶律楚材等文人曾以“麻箋”入詩,如“老仙更試蜀麻箋,寫盡春愁子夜篇”,凸顯其在文化藝術中的地位。

制作與特點

麻箋采用傳統工藝,以麻纖維為原料,經過浸泡、蒸煮、捶打、晾曬等工序制成,具有耐久性強、紋理自然的特點。其“硬黃”色版本(一種染潢防蛀的加工紙)在唐宋時期尤為流行。

麻箋不僅是古代重要的書寫載體,更承載了曆史文獻、書法藝術和文人創作的文化記憶。現代對其工藝的傳承,也成為研究傳統造紙技術的重要對象。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古籍文獻或地方志中關于“平陽麻箋”的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麻箋的意思

麻箋(má jiān),指的是用麻纖維制作而成的紙張。它的特點是質地輕薄、通透透氣,可以用來寫字、繪畫或者作為書信紙張使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麻箋的拆分部首為“⺶”(左邊為“⺶”,右邊為“⺾”)。根據漢字書寫規則,麻箋的筆畫數為12。

來源和繁體

麻箋最早起源于中國,古代人們将麻纖維加工成紙張後,用來書寫和傳遞信息。繁體字“麻箋”是對麻箋的另一種稱呼,字形保持了較為傳統的書寫方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麻箋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差異,但總體上保持了相似性。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更加簡潔,不同的曆史時期有不同的書寫方式和字體風格。

例句

1. 他用麻箋寫下了一封情書。

2. 這幅畫是用麻箋上繪制的,十分精美。

組詞

麻紙、麻布、麻繩、麻衣、麻袋

近義詞

麻紙、麻布、麻纖維紙

反義詞

竹紙、木紙、棉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